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境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结果述评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15-17页 |
1.4.1 河源市文化戒毒管理模式现状 | 第15页 |
1.4.2 河源市文化戒毒管理模式成效 | 第15页 |
1.4.3 河源市文化戒毒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15页 |
1.4.4 河源市文化戒毒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强制隔离戒毒 | 第17页 |
2.1.2 戒毒所亚文化 | 第17页 |
2.1.3 文化戒毒模式 | 第17-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2.1 文化心理学理论 | 第18页 |
2.2.2 第三部门理论 | 第18-19页 |
2.2.3 政府购买服务理论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河源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文化戒毒管理模式现状 | 第20-24页 |
3.1 河源市文化戒毒管理模式实施背景 | 第20页 |
3.2 河源市文化戒毒管理模式基本做法 | 第20-24页 |
3.2.1 强化监所文化建设,营造健康戒毒环境 | 第20-21页 |
3.2.2 丰富教育活动载体,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 第21页 |
3.2.3 创新心理治疗技术,强化戒毒动机除心瘾 | 第21-22页 |
3.2.4 开展同伴教育,增强成功戒毒信念 | 第22-23页 |
3.2.5 以文化人、多管齐下,重塑戒毒学员人格 | 第23页 |
3.2.6 开展回归适应训练,培养一技之长 | 第23-24页 |
第四章 河源市文化戒毒管理模式成效及存在问题 | 第24-37页 |
4.1 河源市文化戒毒管理模式实施成效 | 第24-31页 |
4.1.1 文化戒毒模式使戒毒人员道德观转变,影响其行为规范 | 第24-25页 |
4.1.2 文化戒毒模式提升戒毒人员戒除毒瘾主观意愿 | 第25-27页 |
4.1.3 文化戒毒模式使戒毒人员抗拒减少、管理压力减轻 | 第27-28页 |
4.1.4 文化戒毒模式戒断巩固效果后,复吸率明显下降 | 第28-31页 |
4.2 河源市文化戒毒管理模式经验总结 | 第31-33页 |
4.2.1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教理念是实施文化戒毒模式的首要前提 | 第31页 |
4.2.2 坚持规范化执法与人性化相结合是文化戒毒模式的必要保证 | 第31-32页 |
4.2.3 强调保障戒毒人员合法权益是文化戒毒模式的基本要求 | 第32页 |
4.2.4 脱毒治疗与心理文化教育双管齐下是文化戒毒模式的重要举措 | 第32-33页 |
4.2.5 构建全民禁毒开放大格局是文化戒毒模式的必由之路 | 第33页 |
4.3 河源市文化戒毒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4.3.1 文化戒毒基础建设设施、经费保障受限,戒毒效果受到影响 | 第33-34页 |
4.3.2 专职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不利于工作深入开展 | 第34页 |
4.3.3 工作机制不健全,文化戒毒模式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 第34页 |
4.3.4 戒毒学员就业率不高,影响文化戒毒成效巩固 | 第34-35页 |
4.4 河源市文化戒毒管理模式问题原因分析 | 第35-37页 |
4.4.1 部分领导和民警管理理念滞后,对文化戒毒管理模式认识不足 | 第35页 |
4.4.2 吸毒人数增多,管理难度不断加大,警力严重不足 | 第35页 |
4.4.3 现行管理教育模式存在缺陷 | 第35-36页 |
4.4.4 文化戒毒管理成效评估机制健全完善需要循序渐进 | 第36-37页 |
第五章 河源市文化戒毒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 第37-41页 |
5.1 提高认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费保障投入 | 第37页 |
5.2 遴选人才,定员定岗,加强文化戒毒队伍建设 | 第37-38页 |
5.3 完善文化戒毒管理制度和创新管理机制 | 第38-39页 |
5.4 构建全方位的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帮扶机制 | 第39-4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1-4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1-4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