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网

北京东南郊再生水灌溉对地下水影响的研究

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站内搜索    
分类1:教育论文网→天文学和地理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学)论文
分类2:教育论文网→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工程论文农田水利论文灌溉制度与管理论文
北京东南郊再生水灌溉对地下水影响的研究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3-19页
    1.2.1 再生(污)水利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研究第13-14页
    1.2.2 地统计学在地下水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第14-16页
    1.2.3 环境同位素在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第16-17页
    1.2.4 地下水防污性能及污染风险研究状况第17-19页
    1.2.5 主要存在问题第19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9-21页
    1.3.1 研究目标第19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3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第20-21页
  1.4 创新点第21-24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第24-36页
  2.1 自然地理概况第24-25页
    2.1.1 地理位置第24-25页
    2.1.2 地形地貌第25页
    2.1.3 气候第25页
  2.2 降水与蒸发第25-27页
    2.2.1 降水量第25-26页
    2.2.2 蒸发与干旱指数第26-27页
  2.3 水文地质概况第27-30页
    2.3.1 含水层结构及特征第27-29页
    2.3.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第29页
    2.3.3 地下水动态第29-30页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第30-31页
    2.4.1 灌区水资源可利用量第30-31页
    2.4.2 实际用水量第31页
  2.5 再生水灌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第31-35页
    2.5.1 水源工程第31-32页
    2.5.2 灌区渠系工程第32页
    2.5.3 灌溉面积发展现状第32-34页
    2.5.4 灌区种植类型第34页
    2.5.5 存在的问题第34-35页
  2.6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再生水灌溉条件下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第36-52页
  3.1 样品采集及测试第36-37页
    3.1.1 取样点布设第36-37页
    3.1.2 样品采集与测试第37页
  3.2 地表水与地下水化学特征第37-42页
    3.2.1 地表水化学特征第38-39页
    3.2.2 地下水化学特征第39-42页
  3.3 地下水化学形成机制第42-50页
    3.3.1 Gibbs地下水化学形成机制第42页
    3.3.2 地下水化学组分来源分析第42-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4章 再生水灌溉条件下地下水质空间变异特征第52-68页
  4.1 区域地下水质监测及资料收集第52页
  4.2 理论与方法第52-56页
    4.2.1 地统计学原理第52-53页
    4.2.2 克里格插值及变异性分析方法第53-56页
  4.3 地下水质最优插值模型遴选第56-57页
    4.3.1 正态分布检验与全局趋势分析第56-57页
    4.3.2 最优变异函数理论模型第57页
  4.4 地下水质空间变异规律及成因分析第57-65页
    4.4.1 易污染因子遴选第57-59页
    4.4.2 地下水氯化物时空变异规律第59-60页
    4.4.3 地下水硝氮时空变异规律第60-62页
    4.4.4 地下水氨氮时空变异规律第62-64页
    4.4.5 地下水综合污染指数第64-65页
  4.5 本章小结第65-68页
第5章 河道渗漏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原位监测研究第68-76页
  5.1 原位监测方案第68-70页
  5.2 再生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同位素证据第70-71页
  5.3 再生水入渗对地下水盐分的影响第71-74页
  5.4 再生水入渗对地下水氮素的影响第74-75页
  5.5 本章小节第75-76页
第6章 再生水利用的地下水污染风险分区第76-90页
  6.1 地下水防污性能关键因子遴选第76-80页
    6.1.1 DRASTIC评分体系第76-79页
    6.1.2 原评价模型分区结果及存在问题第79-80页
  6.2 评价结果验证及因子优化第80-82页
  6.3 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方法改进第82-86页
    6.3.1 含水层介质评分方法改进第82-83页
    6.3.2 包气带介质影响评分方法改进第83-84页
    6.3.3 参数权重改进第84-86页
  6.4 再生水利用污染风险分区及防污对策第86-89页
    6.4.1 污染负荷及其评分标准第86-87页
    6.4.2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第87-88页
    6.4.3 再生水利用防污对策研究第88-89页
  6.5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7章 结论与建议第90-92页
  7.1 主要结论第90页
  7.2 存在问题与建议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98页
资助项目第98-99页
致谢第99-100页
个人简介第100-102页

本篇论文共102页,点击这进入下载页面
 
更多论文
北京东南郊再生水灌溉对地下水影响
青藏高原羊卓雍措湖有机氯农药和多
Ni3S2纳米结
多用途环境监测γ谱仪系统研究
天然磁铁矿化学改性及其除砷性能
冻融作用下黑方台黄土力学特性及微
气候变化条件下干旱内流盆地水资源
人工堆填体滑坡远程滑动机理研究—
赤泥烟气脱碱及其产物应用研究
水质污染综合检测方法及工作电极表
改性磁性壳聚糖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
中国省域火电行业碳排放效率评价及
小麦秸秆生物炭对典型药用活性化合
感潮河段湿地地下水排泄及所携带污
电流对生物—电化学反硝化工艺的影
文丘里—环流洗涤煤气除尘组合工艺
典型咪唑类离子液体在土壤中的吸附
我国臭氧污染特征及分区管理方法研
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植物有效性研究
糠醛渣修复铬渣场地Cr(Ⅵ)污染水土
华北克拉通南缘早前寒武纪赵案庄铁
藏南扎西康锑铅锌银矿床同位素地球
四川拉拉Fe-Cu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
新疆东准噶尔绿源金矿床成矿特征及
东南沿海粤东地区钨锡成矿作用与成
栾川矿集区鱼库钼钨矿床及隐伏岩体
加拿大魁北克省北部Hawk Ridge铜镍
机载成像高光谱遥感及应用关键技术
煤储层孔裂隙演化及对煤层气微观流
东南沿海粤东地区晚中生代花岗质岩
大兴安岭南段萤石矿成矿规律及隐伏
二连—东乌旗地区晚古—中生代岩浆
滇西巍山笔架山锑矿田成矿作用研究
甘肃花牛山铅锌银多金属矿田岩浆成
罗布泊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沉积环境演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晚古生代煤与暗色
重磁数据L_p范数三维反演研究
滇西北休瓦促钨钼矿区复式岩体成岩
航磁全张量梯度数据软补偿及正反演
华北陆块南缘崤山地区金银多金属矿
饱和—非饱和页岩甲烷吸附特征研究
安徽铜陵焦冲地区中生代壳幔混源岩
改性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制备与
石墨烯和多孔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贵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电化学免疫传感
延长探区二叠系主力含气层段沉积—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形成与演化的数
低矿化度水驱油提高采收率机理数值
地层温度压力条件下低渗透砂岩中CO
西藏中生代羌塘及马乡—林周盆地形
东营凹陷西部沙四上亚段湖相碳酸盐
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非饱和页岩突
苏里格气田东区碳酸盐岩储层评价及
塔里木盆地巴楚—塔中地区肖尔布拉
在区域复合油藏中多段压裂水平井半
芡实壳制备生物质多孔碳材料及其吸
上转换材料中掺杂稀土离子分布行为
典型(链)层状结构硅酸盐矿物对有
边坡地震动力失稳概率分析方法研究
青藏高原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汇聚—
蒙古和华北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滨海湿地潮间带氮循环及大孔隙优先
鄂尔多斯西北缘与东南缘典型断裂晚
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结合带的地质结构
海湾近岸含水层地下水动态野外观测
阿尔山泉群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演化
苏鲁中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及花岗岩
氢氧同位素指示沙漠地下水来源研究
松散含水层水文地质若干问题研究
原位高砷地下水环境下铁氧化物矿物
西藏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俯冲极
Cu和Zn在大陆风化过程中的同位素分
青藏高原东部南金沙江造山带造山作
三水盆地晚白垩世—始新世火山—沉
浙闽沿海白垩纪破火山杂岩中火山岩
太行山山前断层的构造几何学、运动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段上三叠统充填序
深海溶解甲烷原位长期探测技术研发
Cu、Zn、Sr同位素在寒武纪生命大爆
中国矿业资本制度改革研究
基于链路预测模型的国际铜资源潜在
地质公园科普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我国天然气产业结构分析与优化升级
“一带一路”背景下铁矿石产能国际
面向自然资源管理的地调机构核心竞
南南合作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转移模
网络“微”时代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
基于土著微生物的地下水TCE/NO
新疆西天山北部斑岩—矽卡岩型铜钼
中国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及其在地质
阳山金矿带三维地质建模与成矿预测
碧口地体含金VMS矿床成因模式
 
再生水灌溉论文 防污性能论文 污染风险论文 地下水论文 北京
版权申明:目录由用户yundaliju**提供,www.51papers.com仅收录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这篇论文目录请点击这里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站内搜索引擎||站点地图||在线购卡|
版权所有 教育论文网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