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4-2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二、问题意识 | 第16-17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7-21页 |
第二节 理解“空间——地方”关系 | 第21-41页 |
一、“空间”与“地方”在思想脉络中的分歧与发展 | 第21-25页 |
二、日常生活研究视野下的“空间”与“地方” | 第25-28页 |
三、日常生活之上的“地方感” | 第28-31页 |
四、相关研究综述 | 第31-4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第41-4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41-44页 |
二、田野点的选择 | 第44-46页 |
第二章 北川县城的历史地理沿革和城镇空间图景 | 第46-52页 |
第一节 北川县地理区位和历史沿革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北川老县城日常生活空间图景 | 第47-50页 |
第三节 地震后的北川老县城空间 | 第50-52页 |
第三章 被“赠予”的城镇空间:新县城的规划和重建 | 第52-66页 |
第一节 新县城空间的重建与规划 | 第52-58页 |
一、重建:选址 | 第52-55页 |
二、重建:规划与定位 | 第55-58页 |
第二节 新北川县城空间图景 | 第58-65页 |
一、城镇空间边界 | 第58-60页 |
二、安置小区空间 | 第60-63页 |
三、城镇街道空间 | 第63-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去“地方化”与再“地方化”:“占道菜场”空间的生成与演变 | 第66-135页 |
第一节 去“地方化”:规划空间与违规空间的“交锋” | 第67-79页 |
一、“占道菜场”:一个“违规”空间的初现 | 第67-72页 |
二、北川人:城镇空间秩序的“捍卫者” | 第72-74页 |
三、选址与协商:新的公共菜场的规划与落成 | 第74-79页 |
第二节 再“地方化”:“违规”空间的合理化进程 | 第79-105页 |
一、“违规者”群体的“道义”资源与空间诉求 | 第79-83页 |
二、空间秩序“捍卫者”诉求的变更 | 第83-96页 |
三、多方协作:违规空间的“合理化”改造 | 第96-105页 |
第三节“菜场”亦“集市”:灾后重建空间上的地方文化逻辑 | 第105-130页 |
一、地方传统集市的时空演变 | 第106-112页 |
二、集市空间于灾后地方社会的意义 | 第112-130页 |
小结 | 第130-135页 |
第五章 抗震纪念园的空间规划、意象及使用争议 | 第135-185页 |
第一节 北川抗震纪念园建设始末 | 第136-147页 |
一、规划设计 | 第137-140页 |
二、空间深描 | 第140-147页 |
第二节 灾害纪念空间的再生产及其现实功用 | 第147-156页 |
一、大型活动空间 | 第147-150页 |
二、日常休闲空间 | 第150-153页 |
三、商业活动空间 | 第153-156页 |
第三节 灾后重建空间何以达成“纪念”? | 第156-182页 |
一、不同主体与纪念空间感知分歧 | 第157-169页 |
二、纪念空间中个体性符号的缺失及其根源 | 第169-175页 |
三、个体化哀悼的空间困境 | 第175-182页 |
小结 | 第182-185页 |
第六章 广场空间的舞蹈实践与“地方”社区的生成 | 第185-222页 |
第一节 移植来的羌族文化:萨朗舞于北川县城空间的发展图景 | 第188-195页 |
一、北川地区羌族历史与复杂的族群认同 | 第188-191页 |
二、移植来的族群文化:萨朗舞于北川县城的“在地化”过程 | 第191-195页 |
第二节 社区广场空间与萨朗舞日常实践 | 第195-203页 |
第三节 社区广场空间日常舞蹈实践与“地方”社区感知的形成 | 第203-220页 |
一、社区广场空间中的舞种冲突 | 第204-207页 |
二、作为国家权力实践场域的社区广场空间 | 第207-213页 |
三、社区广场空间:“地方”认同重构的载体 | 第213-220页 |
小结 | 第220-22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222-240页 |
一、日常生活与“地方感”的形成:北川新县城空间上的实践与经验 | 第222-237页 |
二、灾后社会视野下的“空间——地方”关系 | 第237-240页 |
参考文献 | 第240-251页 |
附录:深度访谈一览 | 第251-253页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253页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 第253-254页 |
后记 | 第254-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