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网

天山东段盆山构造格局的多期演变

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站内搜索    
分类:教育论文网→天文学和地理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构造地质学论文区域构造地质学论文
天山东段盆山构造格局的多期演变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第1-7 页
Abstract第7-16 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2 页
  第一节 论文选题意义及选题依据第16-19 页
  第二节 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主要研究方法第19-21 页
  第三节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21-22 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第22-43 页
  第一节 大地构造背景及板块构造单元划分第22-27 页
  第二节 北疆区域构造演化史第27-43 页
    一、前震旦纪——大陆基底及新疆联合古陆形成演化阶段第28-29 页
    二、震旦纪—石炭纪——新疆联合古陆解体、古亚洲洋洋陆转化阶段第29-41 页
    三、大陆板内演化阶段第41-43 页
第三章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的沉积演化第43-110 页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第44-46 页
    一、研究区位置第44 页
    二、研究现状第44-46 页
  第二节 准东地区与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演化的差异性第46-53 页
    一、地球物理场特征第46-48 页
    二、地壳结构和基底埋深第48-51 页
    三、盖层沉积构造特征第51-53 页
  第三节 准东地区次级构造单元划分第53-56 页
  第四节 构造层序的划分第56-60 页
    一、主要不整合面的分布与特征第56-57 页
    二、构造层序第57-60 页
  第五节 准东地区沉积格局的演化第60-82 页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第60-62 页
    二、准东地区沉积建造演化第62-80 页
    三、准东地区沉积演化的主要特征第80-82 页
  第六节 准东地区间歇性的抬升剥蚀和沉积埋藏第82-85 页
  第七节 沉积中心形态和长轴方向的变化与块体的旋转第85-94 页
    一、现象的存在第85-86 页
    二、可能的形成机制第86-87 页
    三、块体旋转的研究简史第87-89 页
    四、海西末期—印支期吉木萨尔凹陷的旋转第89-94 页
  第八节 中晚侏罗世沉积构造的异常表现与构造逃逸第94-110 页
    一、中晚侏罗世的沉积—构造异常表征第94-96 页
    二、可能的形成机制—构造逃逸第96-97 页
    三、构造逃逸的定义及研究简史第97-102 页
    四、准东地区构造逃逸的特点第102-110 页
第四章 噶尔盆地东部地区的构造特征与盆地原型的演化第110-177 页
  第一节 现今构造特征第112-120 页
    一、盖层断裂发育特征第112-116 页
    二、局部构造类型第116-117 页
    三、构造样式与构造变形带第117-120 页
  第二节 构造发育史和棋盘格构造格局成因第120-128 页
    一、东西向构造剖面第120-121 页
    二、南北向构造剖面第121-125 页
    三、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启示第125-126 页
    四、棋盘格构造格局的成因初探第126-128 页
  第三节 克拉美丽断裂带第128-136 页
    一、克拉美丽断裂带结构第128-131 页
    二、克拉美丽断裂带的演化第131-134 页
    三、克拉美丽断裂带对准东盆地沉积构造格局的影响第134-136 页
  第四节 奇台凸起是大型扭压性构造转换带第136-143 页
    一、奇台凸起是大型构造转换带第136-139 页
    二、奇台凸起扭压性构造转换带的形成与演化第139-141 页
    三、近平行于奇台凸起的大1井—将军庙构造线第141-143 页
  第五节 对三台凸起认识的深化第143-149 页
    一、三台凸起早期的展布当进一步向东向西扩展第143-145 页
    二、三台凸起的边界断裂显示为早正晚逆的反转构造第145-146 页
    三、三台凸起的构造演化第146-147 页
    四、三台凸起的张扭/压扭性活动第147-149 页
  第六节 帐北断褶带——构造挤压前缘的后冲与大型复合断展褶皱第149-159 页
    一、帐北断褶带目前的构造格局与分段性第150-151 页
    二、帐北断褶带的剖面结构——后冲断裂作用与大型断展褶皱第151-156 页
    三、帐北断褶带的压扭性构造活动特点第156-157 页
    四、帐北断褶带的持续变形和生长地层第157-159 页
  第七节 再论准东地区逃逸构造——从构造角度的厘定第159-165 页
    一、区域构造背景第159-161 页
    二、准东逃逸构造的主要组成要素第161-165 页
  第八节 盆地原型的恢复第165-172 页
    一、海西期克拉美丽前陆盆地——前陆碳酸盐缓坡与周缘前陆盆地第166-167 页
    二、晚海西期克拉美丽山前坳陷是扭压盆地而不是前陆盆地第167-169 页
    三、晚海西期时吉木萨尔凹陷是南断北超的半地堑式断陷第169 页
    四、古城凹陷和木垒凹陷——由海西期扭张盆地向印支—燕山期扭压盆地的转化第169-170 页
    五、扭旋盆地——海西末期—印支期的准东盆地原型第170 页
    六、侏罗纪聚煤盆地反映构造挤压还是拉张环境?第170-171 页
    七、喜山期博格达山前前陆盆地第171-172 页
  第九节 准东盆地构造演化简史第172-177 页
    一、晚石炭世——中二叠世北部强烈挤压南部张裂的构造分异阶段第172-173 页
    二、晚二叠世——三叠纪扭旋作用下的构造格局改造阶段第173-174 页
    三、早中侏罗世压扭作用下的陆内坳陷盆地阶段第174 页
    四、中晚侏罗世构造逃逸中的陆内坳陷盆地阶段第174-175 页
    五、白垩纪的挤压调整与掀斜阶段第175 页
    六、新生代天山山前前陆盆地阶段第175-177 页
第五章 海西期的古博格达裂谷第177-248 页
  第一节 博格达山研究现状第177-188 页
    一、晚古生代区域构造属性——是裂谷还是岛弧?第178-182 页
    二、古博格达山的崛起、削蚀与多期复活再降第182-184 页
    三、晚新生代博格达造山作用的基本特征第184-188 页
  第二节 构造层序的划分第188-195 页
    一、地层与不整合第188-192 页
    二、构造层序第192-195 页
  第三节 早石炭世古博格达裂谷开始张裂第195-199 页
    一、地层展布第195 页
    二、沉积特征第195-196 页
    三、裂谷拉张的岩浆活动证据第196-198 页
    四、古裂谷格局的恢复第198-199 页
  第四节 中晚石炭世古博格达裂谷发育顶峰第199-210 页
    一、地层展布第199-200 页
    二、沉积特征第200-204 页
    三、裂谷拉张的岩浆活动证据第204-207 页
    四、古裂谷格局的恢复第207-210 页
  第五节 早二叠世古博格达裂谷再次张裂第210-220 页
    一、地层展布第210-212 页
    二、沉积特征第212-216 页
    三、裂谷再次拉张的岩浆活动证据第216-217 页
    四、古裂谷格局的恢复第217-220 页
  第六节 中二叠世古博格达裂谷拗陷萎缩第220-233 页
    一、地层展布第220-222 页
    二、沉积特征第222-230 页
    三、古裂谷格局的恢复第230-233 页
  第七节 古博格达裂谷演化的主要演化特征第233-248 页
    一、古博格达裂谷的横剖面形态——半地堑式裂谷第233-235 页
    二、古博格达裂谷的东西分段性第235-239 页
    三、古博格达裂谷的延伸范围及与相邻造山带的关系第239-244 页
    四、古博格达裂谷的动力学性质——碰撞谷第244-248 页
第六章 印支—燕山期古博格达山的崛起、削蚀与周期复活再隆第248-302 页
  第一节、露头层序地层特征Ⅰ:印支期构造层第248-254 页
    一、仓房沟群构造亚层第248-250 页
    二、小泉沟群构造亚层第250-254 页
  第二节、露头层序地层特征Ⅱ:燕山期构造层第254-265 页
    一、水西沟群构造亚层第254-257 页
    二、石树沟群构造亚层第257-261 页
    三、白垩系构造亚层第261-265 页
  第三节、博格达山地区盆山沉积耦合作用的特征第265-280 页
    一、沉积物碎屑组分及磁化率的系统变化指示古博格达山的逆序蚀顶过程第265-267 页
    二、粗碎屑楔状体近周期性向盆地内进积指示古博格达山的准周期性复活造山第267-268 页
    三、与造山带的幕式复活再隆相伴的岩浆活动第268-269 页
    四、盆地沉积型式和水系几何形态的变化反映造山带隆升机制的不断调整第269-272 页
    五、盆地沉积中心的定向迁移等现象指示与造山带的挤压同步叠加的走滑作用第272-275 页
    六、盆地演化与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构造作用第275 页
    七、盆山构造演化的阶段性第275-278 页
    八、造山运动的极性与反转第278-280 页
  第四节、今博格达造山带构造变形样式的启示第280-290 页
    一、山体南北坡地貌的不对称性第280 页
    二、山体的块断隆升造山第280-281 页
    三、造山带构造变形的分带性与层次性第281-285 页
    四、博格达双向背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时代第285-286 页
    五、博格达造山带是大型厚皮反转构造第286-290 页
  第五节、古博格达山是扭压造山带第290-302 页
    一、构造扭压作用(transpression)及其应变分解第290-293 页
    二、博格达造山带是扭压造山带第293-296 页
    三、印支期古博格达裂谷的闭合回返与右行扭压造山第296-297 页
    四、燕山—喜山期博格达地区左行扭压造山第297-298 页
    五、古博格达山属于以纯剪作用为主的扭压造山带第298-299 页
    六、古博格达山到底有多宽、多高?第299-302 页
第七章 晚古生代以来东天山地区盆山格局演变的主要特征及机制第302-381 页
  第一节 晚古生代以来东天山地区盆山构造格局演化的主要特点第302-314 页
    一、板块构造背景内的盆山格局演化第302-304 页
    二、盆山格局的的继承性与相对稳定性第304-305 页
    三、变形边界条件是控制盆山差异演化的重要因素第305-309 页
    四、以走滑、扭压、旋转及构造逃逸为主要形式的块体间不断的调整与相对运动第309-312 页
    五、盆山构造格局演化的多阶段性及其对区域构造演化的灵敏反映第312-314 页
  第二节 早二叠世北疆地区是否存在普遍的拉张第314-320 页
    一、早二叠世的构造拉张现象第314-316 页
    二、早二叠世是区域挤压而不是构造拉张第316-317 页
    三、早二叠世独特构造现象的成因解释第317-320 页
  第三节 中二叠世存在泛准噶尔超级大湖盆吗?第320-325 页
    一、泛准噶尔超级大湖盆存在吗?第320-322 页
    二、中二叠世湖盆持续沉降的机制第322-325 页
  第四节 早印支期强烈的构造扭压与泛大陆巨型剪切带第325-340 页
    一、北疆地区陆内盆山构造格局的快速奠定第326-327 页
    二、北疆地区大型走滑韧剪断裂带及构造扭压作用的普遍发育第327-331 页
    三、大型走滑断裂及构造扭压作用在整个中亚造山带的普遍发育第331-333 页
    四、再探泛大陆巨型韧剪带模式(the Pangea megashear)第333-340 页
  第五节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北疆聚煤盆地形成于构造挤压还是伸展?第340-350 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341-342 页
    二、北疆及邻区中生代聚煤盆地形成于构造挤压环境第342-348 页
    三、中生代北疆地区构造挤压的区域构造背景第348-350 页
  第六节 中侏罗世晚期—白垩纪蒙古高原的隆起、垮塌与环西伯利亚陆内构造体系域第350-381 页
    一、问题的提出——构造驱动来自南部吗?第350-353 页
    二、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第353-355 页
    三、燕山期环西伯利亚地区强烈的构造表现第355-366 页
    四、古蒙古高原的隆起与垮塌第366-374 页
    五、两个高原的对话:古蒙古高原vs青藏高原第374-381 页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第381-385 页
  第一节 论文研究总结第381-384 页
    一、取得的主要认识第381-383 页
    二、创新与特色第383-384 页
  第二节 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第384-385 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385-408 页
致谢第408-410 页
作者简介第410 页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410页

本篇论文共410页,点击这进入下载页面
 
更多论文
天山东段盆山构造格局的多期演变
长白山火山区地壳结构研究及火山活
远震体波接收函数方法:理论与应用
水平界面任意空间取向TI同类反射非
忻定盆地第四纪断块活动分期研究
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特征研究--以米
天津海河隐伏断裂构造活动特征与地
首都圈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的
3GPa熔融盐固体介质高温高压实验容
CR、PS干涉形变测量联合解算算法研
MT二维正演中辅助场计算新方法研究
含有岩浆囊的浅部地壳应力场的数值
长白山天池火山形变监测与模拟研究
高温高压及干燥条件下辉长岩中斜长
北京地区近断层强地震动研究
方解石脉ESR信号特征的研究
华南地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判别及
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空降碎屑
青藏高原东南缘磨西断裂和东北缘塔
现代沉积物释光实验的初步研究
河套盆地晚第四纪成湖环境变化与构
青藏高原东北隅弧束区的地貌面与新
长白山区图们江流域新生代火山活动
川西地区主干活动断裂间震期滑动习
钻孔应力—应变观测与地震研究
大别—苏鲁造山带地壳—上地幔电性
全球变粘度地幔对流与地表板块运动
构造块体系统的非连续运动变形模型
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马东山地区
中国及邻区均衡重力异常及其地球动
应力扰动对断层摩擦影响的实验研究
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研究--以农村地震
长白山天池火山口内湖滨强气体释放
释光测年中几种年剂量测量方法的对
基于ArcGIS和3DS Max的房屋震害三维
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变化的初步
玛尼Ms7.9地震震前、同震D-InSAR干
CRInSAR大气校正模型研究及其初步应
石英α-β相变在高温高压实验系统压
天池火山造盾玄武岩地质特征与溢流
青藏高原东北部几条主要断裂带的定
卫星热红外准实时数据处理综合技术
SLF/ELF观测系统研究及应用
阿尔金构造系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
卫星遥感的热信息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基于星载D-INSAR技术的地表同震形变
三维TI介质中P波NMO速度及VSP走时联
漳州及其邻区三维构造建模与强地面
四川盆地东北部中—新生代造山与前
基于GIS的川滇地区地震活动与活动断
地震事件和震相检测处理系统
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地、道路选择合
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今地壳形变的GPS观
基于星载InSAR技术的西藏崩错地区构
实验数据服务系统的解决方案
甘肃北山花岗岩裂隙几何学特征研究
IGS精密星历的误差研究
基于Oracle高级队列的地震前兆数据
基于Web Services的防震减灾信息系
城市群震后交通系统评估方法研究--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与东吐莫地区层序
不同构造环境的地震活动丛集特征研
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
沉积盆地波动分析理论基础探讨
京北地热田特征及其开发对地震地下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建筑物三维
地震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化及其机理初
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首都圈横波分
长英质岩石的脆塑性转化与变形对超
地震的社会经济影响初探
琼北火山区大地电磁的三维数值模拟
岩石变形声发射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基于Oracle数据仓库的地震信息数据
渤海湾盆地深部层系油气成藏与分布
大地电磁正反演新算法研究及资料处
强震活动主体地区形成机理的数值模
川滇地区现今应力场与断层相互作用
博格达山链的造山活动与山体形成演
琼北第四纪火山活动与岩浆演化
华北地块近期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特
利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研究全球构造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
河西走廊及邻近地区最新构造变形基
甘肃疏勒河冲积扇发育对构造活动的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城市建筑物震害的
中国地震应急的区域差异规律研究
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地震定位与地
各向异性介质中三维倾斜界面P波反射
海原活动断裂带刺儿沟剖面古地震的
几种构造型式变形破坏过程的实验研
泉州盆地第四系构造格架建立及断裂
高温高压条件下辉长岩的摩擦速率依
陕甘宁地区古生代以来的构造及演化
鄂尔多斯地块运动特征研究
阿尔金断裂带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其
发震构造特性在潜在震源区中的应用
地块变形与断层地震的耦合数值模拟
高温高压下几种岩石的弹性纵波速度
康定群斜长角闪岩脱水熔融实验研究
震前低空大气层热红外增温异常机理
地震地下流体Internet应用系统和质
利用第四纪活断裂资料模拟中国大陆
台湾地区地震活动的分形研究
地理信息系统模型分析方法在准噶尔
地震活动断层段潜在地表位移概率评
河套断陷带的古地震、强震复发规律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深部电性结构及
中卫断裂带第四纪中晚期运动学研究
腾冲火山区现代幔源氦释放特征及深
长白山天池火山全新世爆炸喷发的岩
人工智能在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中的
油气运移动力学及动力耦合作用机制
地震波速度的地质年代意义及其实际
地震物理过程模型研究
断裂相互作用和地震预测方法研究
地震前兆物理模型与地震预测初步研
地质灾害事件的~(14)C年代学研究
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的构造
天山上地幔对流与造山运动数值模拟
提取现今构造活动信息的定量热红外
多元地震波信息的构造和储层响应及
怒江断裂带道街盆地第四纪构造特征
并行计算技术在遥感震害分析处理中
海洋特殊土层结构对场地地震反应影
地震岩石层—大气层—电离层耦合机
高温高压下天然斜绿泥石的拉曼谱峰
利用背景噪声研究汶川地震震源区及
基于小波分析的井水位典型干扰动态
紫坪铺水库区域地震初步研究
用初动P波波形反演中小地震震源机制
则木河断裂带典型地段断层活动速率
玛多—甘德断裂活动性研究
利用GPS数据研究地震电离层TEC异常
燕山—渤海地震带构造变形与应变潮
静态库仑应力触发计算参数敏感性分
地震地电场观测中网络传感器技术研
有限单元法在跨断层水准变化机理研
地震定位对剪切波分裂的影响分析与
面向对象图像处理方法在遥感震害提
高温高压下辉长岩弹性波速及其衰减
首都圈地区地震视应力的计算及其定
利用并行计算方法实现地震活动速率
龙滩水库诱发地震的特征和机理研究
基于KS-1型摆的宽频带电子反馈地震
小波方法在地震遥感信息提取中的应
图像信息(PI)方法在我国大陆部分
应用远震有限频率层析成像反演首都
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结构建模与地震动
速度与衰减结构成像及其在滇中地区
微震事件检测及震相自动识别研究
基于Google Earth的地震信息发布系
高性能计算与GPS地壳形变信息提取
结合河流阶地变形探讨临潼—长安断
川滇地区Lg波Q值横向不均匀性的研究
InSAR数字高程模型获取、精度分析及
人工源和随机源激发地震波的时域有
首都圈地区地震动场地效应研究
三轴压力下水与砂岩、灰岩反应的实
滇西南怒江断裂带第四纪以来的构造
利用DEMETER卫星数据提取地震异常的
影响井水位变化的几种因素研究
辽宁区域地震台网资料的地壳介质剪
地震计台站标定技术研究
地电场观测中已知源干扰抑制研究
地震网络科技环境与测震数据服务研
地震数据采集器GPS授时系统
区域地壳速度结构的天然地震成像研
地震定位服务平台研究和设计
基于GAMIT软件的GPS数据处理框架建
遥感震害指数与地面调查震害指数关
基于遥感影像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
地壳运动变形的非线性与地震
利用全球虚拟地震台网进行快速地震
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地震观测网络模
则木河断裂带古地震研究
利用初至压缩波对大地震破裂直接成
地震观测传感器的数字通信专用芯片
GPS基准站连续观测数据的地壳运动微
基于震源机制解的地震序列及区域应
利用区域遥测台网研究云南地区地壳
“地震信息服务系统”网络安全问题
GIS在地震应急系统及地震信息共享中
强震前态矢量异常特征研究
地震网格计算与网络协同应用研究
利用相关检测法进行地震波速及其变
小区域GPS数据优化处理探索
结构地震反应观测台阵布设方法的研
 
博格达山论文 准东盆地论文 吐哈盆地论文 盆山构造格局论文 构造层序论文 盆地原型论文 构造逃逸论文 碰撞谷论文 板内造山带论文 构造扭压论文 古蒙古高原论文
版权申明:目录由用户6925**提供,www.51papers.com仅收录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这篇论文目录请点击这里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站内搜索引擎||站点地图||在线购卡|
版权所有 教育论文网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