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52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21页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14-18页 |
二、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2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21-48页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1-41页 |
二、 国外关于公私伙伴关系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研究综述 | 第41-48页 |
第三节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48-50页 |
一、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48-49页 |
二、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49-50页 |
第四节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50-52页 |
第二章 公私伙伴关系与地方公共物品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52-86页 |
第一节 合作的内涵及其相关概念 | 第53-63页 |
一、 合作演进及其内涵的简述 | 第53-60页 |
二、 本文关于合作的概念及其类型的界定 | 第60-63页 |
第二节 公私伙伴关系(PPP)的内涵 | 第63-75页 |
一、 公私伙伴关系的一般概念介绍 | 第63-65页 |
二、 公私伙伴关系内涵的类型 | 第65-68页 |
三、 公私伙伴关系的特征 | 第68-71页 |
四、 公私伙伴关系的模式 | 第71-74页 |
五、 本文对公私伙伴关系的界定 | 第74-75页 |
第三节 公共物品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内涵 | 第75-84页 |
一、 公共物品的内涵 | 第75-80页 |
二、 地方公共物品的内涵 | 第80-81页 |
三、 本文关于地方公共物品内涵的界定 | 第81-8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三章 公私伙伴关系的理论之维 | 第86-121页 |
第一节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与公私伙伴关系 | 第86-93页 |
一、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与公私伙伴关系的相关性 | 第86-88页 |
二、 交易成本理论及其与公私伙伴关系 | 第88-92页 |
三、 公共选择理论与公私伙伴关系 | 第92-93页 |
第二节 民营化理论与公私伙伴关系 | 第93-99页 |
一、 民营化相关概念 | 第94-96页 |
二、 民营化与公私伙伴关系的关系 | 第96-97页 |
三、 民营化的类型与方式 | 第97-99页 |
第三节 协商和合作主义理论及其与公私伙伴关系 | 第99-110页 |
一、 合作主义的基本内涵与公私伙伴关系 | 第100-104页 |
二、 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与公私伙伴关系 | 第104-107页 |
三、 实践的协商民主理论:建立一个公共部门的设想 | 第107-110页 |
第四节 政府改革理论与公私伙伴关系 | 第110-118页 |
一、 作为公私伙伴关系先导的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10-111页 |
二、 作为创新公私伙伴关系理念导引的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11-115页 |
三、 整体性政府理论 | 第115-116页 |
四、 我国的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116-118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118-121页 |
第四章 公私伙伴关系视野下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121-166页 |
第一节 公私伙伴关系视野下地方公共物品供给推进 | 第121-125页 |
一、 公私伙伴关系供给地方公共物品的诞生与发展 | 第122-123页 |
二、 公私伙伴关系供给地方公共物品在欧盟国家的发展 | 第123-125页 |
第二节 公私伙伴关系视野下地方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 第125-129页 |
一、 公共利益监管的体制性漏洞 | 第125-126页 |
二、 成本控制的机制性模糊 | 第126-127页 |
三、 利益表达的制度性缺失 | 第127-129页 |
第三节 公私伙伴关系视野下地方公共物品供给困惑分析 | 第129-164页 |
一、 结构分析:官僚理性的延续与“内部员工”干扰 | 第130-134页 |
二、 内部核算分析:交易成本的视角 | 第134-149页 |
三、 市场风险分析:失灵与私人部门不成熟 | 第149-153页 |
四、 法治分析:法律适用中公私之争与刚柔困境 | 第153-157页 |
五、 社会分析:公民参与不畅与社会资本缺失 | 第157-16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64-166页 |
第五章 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体制性公私伙伴关系重构 | 第166-187页 |
第一节 公共性与新型公私合作观的重塑 | 第167-172页 |
一、 重拾公共物品的公共性 | 第167-170页 |
二、 竞争合作型公私合作观 | 第170-171页 |
三、 包容与共识型公私合作观 | 第171-172页 |
第二节 公私伙伴关系的政府体制完善 | 第172-177页 |
一、 以公私伙伴关系为导向的地方政府大部制设计 | 第173-175页 |
二、 整体性的网络协调 | 第175页 |
三、 公务人员管理能力创新 | 第175-176页 |
四、 利益代表渠道的塑造 | 第176-177页 |
第三节 公私伙伴关系中私人企业伦理与责任再造 | 第177-181页 |
一、 私人企业的道德伦理 | 第177-179页 |
二、 私人企业的社会责任 | 第179-181页 |
第四节 协商民主中公私伙伴关系的公民参与创新 | 第181-185页 |
一、 民主协商对公民与社会组织的要求:增值社会资本 | 第182-183页 |
二、 民主协商的公众部门设计 | 第183-185页 |
第五节 本章小节 | 第185-187页 |
第六章 案例分析:台湾高铁案 | 第187-236页 |
第一节 案例背景 | 第187-190页 |
一、 台湾地区经济发展与民营化简介 | 第187页 |
二、 台湾高铁案例简介 | 第187-190页 |
第二节 台湾高铁案例研究与分析过程 | 第190-234页 |
一、 台湾高铁 BOT 案例的主导观念:公共性与公私合作观 | 第190-207页 |
二、 台湾地区公共部门的组织结构与台湾高铁 | 第207-221页 |
三、 台湾高铁公司的企业道德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 | 第221-230页 |
四、 民间社会组织对台湾高铁项目的参与 | 第230-234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234-236页 |
结论 | 第236-241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236-238页 |
二、 局限与展望 | 第238-241页 |
参考文献 | 第241-254页 |
附录 1:访谈提纲 | 第254-255页 |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255-256页 |
后记 | 第256-25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