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目录 | 第13-16页 |
导言 | 第16-24页 |
一、 问题缘起 | 第16-20页 |
二、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20-21页 |
三、 基本思路、研究方法、结构安排与创新点 | 第21-24页 |
第一章 西方近现代政治哲学中权利与秩序思想的演变 | 第24-36页 |
一、 古典自由主义的权利思想与保守主义的秩序思想的对立 | 第24-32页 |
二、 新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的对立(20 世纪 40 年代之前) | 第32-35页 |
三、 当代新自由主义的权利思想与新保守主义的秩序思想 | 第35-36页 |
第二章 新自由主义的权利思想:权利优先 | 第36-80页 |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 第36-50页 |
一、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个人主义 | 第36-39页 |
二、 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来源:古典自由主义 | 第39-42页 |
三、 新自由主义的发展及其特征 | 第42-50页 |
第二节 新自由主义的权利思想 | 第50-70页 |
一、 新自由主义的权利思想建立在批判功利主义的基础之上 | 第50-54页 |
二、 新自由主义权利思想的内容 | 第54-64页 |
三、 权利优先于功利 | 第64-65页 |
四、 权利优先于权力 | 第65-66页 |
五、 权利优先于善 | 第66-68页 |
六、 权利优先性在制度上的实现:政治参与 | 第68-70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对新自由主义权利思想的批判 | 第70-80页 |
一、 对新自由主义权利思想的理论基础的批判 | 第71-72页 |
二、 对新自由主义权利思想的哲学前提的批判 | 第72-73页 |
三、 对新自由主义权利思想内容的批判 | 第73-76页 |
四、 对新自由主义权利的实现途径的批判 | 第76-78页 |
五、 对新自由主义权利的目的的批判 | 第78-80页 |
第三章 新保守主义的秩序思想:秩序至上 | 第80-104页 |
第一节 新保守主义对新自由主义权利思想的批判 | 第80-84页 |
一、 对新自由主义权利思想的理论基础的批判 | 第80页 |
二、 对新自由主义权利思想的内容批判 | 第80-81页 |
三、 新保守主义对新自由主义民主的修正 | 第81-84页 |
第二节 政治秩序与传统、权威和宗教 | 第84-91页 |
一、 传统—新保守主义的思想保障 | 第84-86页 |
二、 权威—秩序的政治保障 | 第86-88页 |
三、 宗教—秩序的道德保障 | 第88-91页 |
第三节 政治秩序与政治制度化 | 第91-96页 |
一、 秩序与自由 | 第92-93页 |
二、 秩序与政治参与 | 第93-94页 |
三、 政治秩序稳定的关键在于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 | 第94-96页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对新保守主义秩序思想的批判 | 第96-104页 |
一、 对新保守主义秩序思想的理论基础进行批判 | 第97-98页 |
二、 对自由与平等的关系理解不同 | 第98页 |
三、 批判新保守主义的精英政治,主张人民主权 | 第98-99页 |
四、 对新保守主义的传统、道德、宗教、权威、秩序的批判 | 第99-102页 |
五、 批判新保守主义秩序至上主义,主张民主集中制原则 | 第102页 |
六、 对新保守主义秩序的目的进行批判 | 第102-104页 |
第四章 新自由主义权利思想与新保守主义秩序思想之比较 | 第104-112页 |
一、 自由的内涵不同 | 第104-105页 |
二、 国家干预主义和反对国家干预主义 | 第105-106页 |
三、 在自由与平等的关系问题上,侧重点不同 | 第106-108页 |
四、 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原则不同 | 第108-109页 |
五、 在权利与秩序何者优先问题上,优先原则不同 | 第109-110页 |
六、 对待民主的态度不同 | 第110-112页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的权利与秩序思想 | 第112-147页 |
第一节 马克思的权利思想 | 第112-123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权利思想的批判和超越 | 第112-117页 |
二、 马克思主义权利思想的理论前提 | 第117-118页 |
三、 马克思主义权利思想的内涵和特点 | 第118-120页 |
四、 马克思主义权利思想的内容 | 第120-123页 |
五、 马克思主义权利思想的目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第123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秩序思想 | 第123-131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秩序思想的提出 | 第123-124页 |
二、 秩序的内涵和特点 | 第124-126页 |
三、 马克思主义秩序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126-130页 |
四、 通过暴力革命,建立共产主义政治秩序 | 第130-131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权利与秩序的辩证关系 | 第131-147页 |
一、 权利是秩序的主体基础 | 第132-137页 |
二、 秩序是主体权利的宏观实现形式和保障体系 | 第137-139页 |
三、 权利和秩序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 第139-142页 |
四、 秩序的进步与包容权利的空间发展两者一致的原则 | 第142-143页 |
五、 批判脱离秩序的权利至上主义 | 第143-144页 |
六、 批判脱离权利的秩序至上主义 | 第144-147页 |
第六章 当代西方权利与秩序思想的批判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 第147-163页 |
一、 对新自由主义的权利思想和新保守主义的秩序思想的批判 | 第147-149页 |
二、 差异性社会:权利与秩序平衡的现实基础 | 第149-151页 |
三、 差异性社会的权利与秩序的辩证关系 | 第151-152页 |
四、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 | 第152-163页 |
结语 | 第163-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0页 |
后记 | 第170-17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