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4页 |
1.1 玉米 | 第14-16页 |
1.1.1 玉米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14页 |
1.1.2 玉米籽粒的结构和营养成分 | 第14-15页 |
1.1.3 玉米籽粒突变体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 粉质胚乳突变体的研究 | 第16-23页 |
1.2.1 粉质胚乳突变体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1.2.2 粉质胚乳突变体介绍 | 第16-19页 |
1.2.3 粉质胚乳系列突变体的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 | 第19-20页 |
1.2.4 粉质胚乳突变体的突变本质的研究 | 第20-22页 |
1.2.5 粉质胚乳突变体基因在生产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1.3 蛋白体发育的研究 | 第23-33页 |
1.3.1 蛋白体是禾本科植物中储藏蛋白的主要储存场所 | 第23-24页 |
1.3.2 玉米胚乳中的醇溶蛋白 | 第24-25页 |
1.3.3 蛋白体的发育过程 | 第25-27页 |
1.3.4 组成蛋白体的不同醇溶蛋白之间的关系 | 第27-29页 |
1.3.5 各种醇溶蛋白在蛋白体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 第29-31页 |
1.3.6 非醇溶蛋白对蛋白体发育的影响 | 第31-32页 |
1.3.7 水稻和高粱中蛋白体发育的研究 | 第32-33页 |
1.4 立题意义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4-5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4-36页 |
2.1.1 群体实验材料 | 第34页 |
2.1.2 实验中用到的菌株和载体 | 第34-35页 |
2.1.3 实验中用到的酶和生化试剂 | 第35页 |
2.1.4 培养基及抗生素所用试剂 | 第35-36页 |
2.1.5 亚细胞定位试剂 | 第36页 |
2.1.6 非连续密度梯度分离所用试剂 | 第36页 |
2.1.7 酵母双杂交所用试剂 | 第3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6-52页 |
2.2.1 碱煮法提取玉米籽粒基因组 | 第36-37页 |
2.2.2 TPS法抽提玉米籽粒基因组 | 第37页 |
2.2.3 月桂基肌氨酸钠抽提法抽提叶片基因组 | 第37-38页 |
2.2.4 玉米籽粒总蛋白和醇溶蛋白的抽提 | 第38页 |
2.2.5 蛋白含量的BCA测定法(方法参考BCA定量试剂盒) | 第38-39页 |
2.2.6 玉米籽粒总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参考总淀粉含量测定试剂盒) | 第39页 |
2.2.7 油脂成分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2.2.8 玉米RNA抽提 | 第40-41页 |
2.2.9 半薄切片的制作 | 第41-43页 |
2.2.10 超薄切片制作 | 第43-44页 |
2.2.11 Leica超薄切片机操作步骤 | 第44-45页 |
2.2.12 扫描电镜观察 | 第45页 |
2.2.13 免疫金标电镜染色方法 | 第45页 |
2.2.14 蛋白诱导 | 第45-46页 |
2.2.15 Western杂交 | 第46-47页 |
2.2.16 DNA片段的回收(方法参考DNA回收试剂盒) | 第47页 |
2.2.17 连接反应体系及条件 | 第47-48页 |
2.2.18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热激转化 | 第48页 |
2.2.19 碱法小量提取质粒DNA | 第48页 |
2.2.20 亚细胞定位 | 第48-49页 |
2.2.21 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 | 第49-50页 |
2.2.22 酵母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 | 第50-51页 |
2.2.23 双荧光素酶互补实验 | 第51-52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87页 |
3.1 玉米o10突变体籽粒表型分析 | 第52-54页 |
3.1.1 直接表型观察 | 第52页 |
3.1.2 细胞学观察 | 第52-54页 |
3.2 玉米o10突变体的生化成分分析 | 第54-56页 |
3.2.1 蛋白含量分析 | 第54-55页 |
3.2.2 淀粉,油脂,总氨基酸含量分析 | 第55-56页 |
3.3 O10的图位克隆 | 第56-57页 |
3.4 O10候选基因的转基因确认 | 第57-60页 |
3.4.1 RNAi确认 | 第57-59页 |
3.4.2 转基因功能互补确认 | 第59-60页 |
3.5 O10编码一个禾本科植物中特有的新型蛋白 | 第60-62页 |
3.6 O10蛋白中间的重复序列负责其在玉米中的二聚化 | 第62-65页 |
3.6.1 O10蛋白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 | 第62-63页 |
3.6.2 O10蛋白的二聚化是由中间重复序列决定的 | 第63-64页 |
3.6.3 O10蛋白的二聚化可能是分子间的疏水作用力造成的 | 第64-65页 |
3.7 O10基因主要在籽粒中表达 | 第65-66页 |
3.7.1 O10在玉米各组织中的表达和蛋白积累 | 第65页 |
3.7.2 O10在玉米胚乳各发育时期的表达和蛋白积累 | 第65-66页 |
3.8 O10在突变体胚乳中的转录和蛋白积累 | 第66-67页 |
3.9 O10蛋白在玉米胚乳中定位在蛋白体 | 第67-71页 |
3.9.1 O10蛋白和o10蛋白在烟草中的定位 | 第67-68页 |
3.9.2 O10蛋白和o10蛋白在烟草细胞中与内质网marker的共定位 | 第68-69页 |
3.9.3 通过细胞组分分离的方法检测O10在玉米胚乳中的定位 | 第69-70页 |
3.9.4 O10定位在蛋白体的内部 | 第70-71页 |
3.10 O10蛋白的N端与醇溶蛋白互作 | 第71-73页 |
3.10.1 酵母双杂系统分析 | 第71-72页 |
3.10.2 荧光素酶系统分析 | 第72-73页 |
3.11 16-kD γ-zein和 22-kD α-zein在o10蛋白体中的分布发生变化 | 第73-74页 |
3.12 16-kD γ-zein的表达和积累上升 | 第74-76页 |
3.13 O10与其它粉质胚乳突变体之间的关系 | 第76-78页 |
3.13.1 O10与O1和FL1在酵母中没有直接的互作 | 第76-77页 |
3.13.2 O10与FL1在烟草中存在直接的互作 | 第77页 |
3.13.3 O10在各种粉质胚乳突变体中的积累 | 第77-78页 |
3.14 O10在高粱和水稻中的同源蛋白的功能 | 第78-87页 |
3.14.1 高粱和水稻中O10同源蛋白的克隆 | 第78-80页 |
3.14.2 Sb01g010810和Os03g49630主要在籽粒中表达 | 第80-81页 |
3.14.3 SB-O10和OS-O10都能在烟草细胞中与O10蛋白共定位 | 第81页 |
3.14.4 SB-O10蛋白的N端跟高粱中的醇溶蛋白互作 | 第81-83页 |
3.14.5 OS-O10蛋白的N端跟水稻中的醇溶蛋白互作 | 第83-84页 |
3.14.6 SB-O10和OS-O10蛋白的N端跟玉米中的醇溶蛋白互作 | 第84-87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87-93页 |
4.1 O10编码一个禾本科植物中特有的快速进化的蛋白 | 第87-88页 |
4.2 O10是新发现的一个定位在蛋白体中的非醇溶蛋白 | 第88-91页 |
4.3 O10蛋白通过决定 16-kD γ-zein和 22-kD α-zein的在蛋白体中的分布来影响蛋白体的形态 | 第91-93页 |
附件 | 第93-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5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5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