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23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23-26页 |
1 绪论 | 第26-64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26-36页 |
1.1.1 转基因生物及其发展现状 | 第26-31页 |
1.1.2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及其管理 | 第31-33页 |
1.1.3 转基因作物的构建流程及基本概念 | 第33-36页 |
1.2 现有的检测手段及存在问题 | 第36-41页 |
1.2.1 基于蛋白分析的检测 | 第36-37页 |
1.2.2 基于核酸分析的检测 | 第37-40页 |
1.2.3 本节小结 | 第40-41页 |
1.3 基于核酸扩增技术的检测方法的基本模块及发展现状 | 第41-43页 |
1.3.1 核酸提取 | 第41-42页 |
1.3.2 核酸扩增与产物检测 | 第42-43页 |
1.3.3 本节小结 | 第43页 |
1.4 核酸恒温扩增技术原理及其在农产品检测中的应用 | 第43-52页 |
1.4.1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技术(CPA) | 第43-46页 |
1.4.2 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AMP) | 第46-51页 |
1.4.3 本节小结 | 第51-52页 |
1.5 新型核酸扩增产物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52-58页 |
1.5.1 电化学分析法 | 第53-55页 |
1.5.2 光学分析法 | 第55-57页 |
1.5.3 本节小结 | 第57-58页 |
1.6 本文选题依据 | 第58-59页 |
1.7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59-62页 |
1.7.1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59-60页 |
1.7.2 技术路线 | 第60-62页 |
1.8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2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体系用于检测转基因通用元件nos终止子的建立 | 第64-86页 |
2.1 引言 | 第64-6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66-72页 |
2.2.1 材料和试剂 | 第66-67页 |
2.2.2 仪器设备 | 第67-68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68-7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72-83页 |
2.3.1 CPA引物设计 | 第72-78页 |
2.3.2 实时荧光CPA特异性分析 | 第78页 |
2.3.3 实时荧光CPA检测灵敏度 | 第78-82页 |
2.3.4 传统实时荧光PCR检测灵敏度 | 第82页 |
2.3.5 实时荧光CPA检测转基因掺杂的大米实际样本 | 第82-8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83-86页 |
3 基于pH变化的电化学无标记快速检测核酸扩增方法的建立 | 第86-108页 |
3.1 引言 | 第86-87页 |
3.2 检测原理、可行性以及工作设想 | 第87-92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92-97页 |
3.3.1 材料和试剂 | 第92-93页 |
3.3.2 仪器设备 | 第93-94页 |
3.3.3 实验方法 | 第94-9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6页 |
3.4.1 pH-CPA体系的建立 | 第97-102页 |
3.4.2 实时电化学检测pH-CPA扩增定量性能的考察 | 第102-103页 |
3.4.3 丝网印刷电极及pH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103-105页 |
3.4.4 丝网印刷电极终点法检测pH-CPA扩增 | 第105-10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4 新型可视化检测核酸恒温扩增方法的建立 | 第108-128页 |
4.1 引言 | 第108-109页 |
4.2 检测原理、可行性以及工作设想 | 第109-111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111-116页 |
4.3.1 材料和试剂 | 第111-112页 |
4.3.2 仪器设备 | 第112页 |
4.3.3 实验方法 | 第112-116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116-125页 |
4.4.1 钼酸铵-酒石酸钾锑-抗坏血酸(Mo-Sb-Vc)体系检测磷酸的标准曲线 | 第116-117页 |
4.4.2 扩增体系中非扩增特异性Pi信号分析 | 第117-120页 |
4.4.3 扩增体系中扩增特异性Pi信号分析 | 第120-122页 |
4.4.4 基于Pi信号产生的可视化方法用于CPA检测 | 第122-123页 |
4.4.5 基于Pi信号产生的可视化方法用于LAMP检测 | 第123-124页 |
4.4.6 防污染装置的设计和应用 | 第124-12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5-128页 |
5 抗虫转基因水稻品系的快速鉴定方法及其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 | 第128-142页 |
5.1 引言 | 第128-131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31-135页 |
5.2.1 材料和试剂 | 第131-132页 |
5.2.2 仪器设备 | 第132-133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133-13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35-139页 |
5.3.1 4种抗虫转基因水稻相关基因的LAMP扩增 | 第135-136页 |
5.3.2 不同转基因掺杂度对检测的影响 | 第136-137页 |
5.3.3 加工前后样品中抗虫转基因水稻品系的鉴定 | 第137-138页 |
5.3.4 纸上可视化点阵列鉴别抗虫转基因水稻品系 | 第138-13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9-142页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42-149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2-144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44-145页 |
6.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145-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7页 |
作者简历 | 第157-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