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5-37页 |
第一章 猪圆环病毒2型研究进展 | 第16-29页 |
1. 培养特性 | 第16-17页 |
2. 基因组结构及其编码蛋白的功能 | 第17-21页 |
2.1 Rep蛋白 | 第17-18页 |
2.2 Cap蛋白 | 第18-19页 |
2.3 ORF3蛋白 | 第19-20页 |
2.4 ORF4和ORF5蛋白 | 第20-21页 |
3. 感染与复制 | 第21-24页 |
3.1 入侵 | 第21-22页 |
3.2 基因组转录及复制 | 第22-23页 |
3.3 复制的形态发生学 | 第23-24页 |
4. 致病机制 | 第24-27页 |
4.1 组织损伤 | 第24-25页 |
4.2 凋亡和自噬 | 第25-26页 |
4.3 协同致病 | 第26-27页 |
5. 分子流行病学与防控 | 第27-29页 |
第二章 钙离子信号与细胞自噬和病毒感染 | 第29-37页 |
1. 自噬 | 第29-33页 |
1.1 自噬的分类 | 第29-30页 |
1.2 自噬的分子机制 | 第30-32页 |
1.3 自噬的检测 | 第32页 |
1.4 自噬与病毒感染 | 第32-33页 |
2. 钙离子信号 | 第33-36页 |
2.1 钙离子信号对自噬的调控 | 第33-34页 |
2.2 病毒对钙离子信号的调控 | 第34-35页 |
2.3 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检测方法 | 第35-36页 |
3. 本研究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36-37页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37-96页 |
第三章 PCV2感染PK-15细胞经由CaMKKβ激活AMPK | 第38-54页 |
1 材料 | 第39-41页 |
1.1 病毒和细胞 | 第39页 |
1.2 抗体和质粒 | 第39-40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40-41页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1页 |
2 方法 | 第41-46页 |
2.1 病毒感染与药物处理 | 第41页 |
2.2 siRNAs转染 | 第41-42页 |
2.3 免疫印迹 | 第42-43页 |
2.4 激光共聚焦实验 | 第43-44页 |
2.5 病毒滴度测定 | 第44-45页 |
2.6 病毒基因组复制水平检测 | 第45页 |
2.7 细胞毒性实验 | 第45-46页 |
2.8 统计学分析 | 第46页 |
3 结果 | 第46-52页 |
3.1 PCV2感染能够激活CaMKKβ | 第46-47页 |
3.2 抑制CaMKKβ能够缓解PCV2对AMPK的激活 | 第47-49页 |
3.3 抑制CaMKKβ能够缓解PCV2诱导的细胞自噬体的形成 | 第49-50页 |
3.4 抑制CaMKKβ能够降低子代PCV2复制及其病毒滴度 | 第50-52页 |
4 讨论 | 第52-54页 |
第四章 PCV2感染PK-15细胞激活CaMKKβ/CaMKI/WIPI1自噬通路 | 第54-75页 |
1 材料 | 第56-58页 |
1.1 病毒和细胞 | 第56页 |
1.2 抗体和质粒 | 第56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56-57页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7-58页 |
2 方法 | 第58-63页 |
2.1 病毒感染与药物处理 | 第58页 |
2.2 构建pcDNA3.1-DsRed-WIPI1质粒 | 第58-59页 |
2.3 siRNAs转染 | 第59页 |
2.4 免疫印迹 | 第59-61页 |
2.5 激光共聚焦实验 | 第61页 |
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61-63页 |
2.7 细胞毒性实验 | 第63页 |
2.8 统计学分析 | 第63页 |
3 结果 | 第63-72页 |
3.1 PCV2感染能够上调wipi1 mRNA及其蛋白质水平 | 第63-64页 |
3.2 CaMKI和WIPI1均参与PCV2感染诱导的自噬过程 | 第64-66页 |
3.3 PCV2感染激活CaMKKβ/CaMKI后促进WIPI1募集及细胞自噬 | 第66-71页 |
3.4 PCV2激活CaMKKβ/CaMKI/WIPI1自噬通路 | 第71-72页 |
4 讨论 | 第72-75页 |
第五章 PCV2感染PK-15细胞经由IP3R-Ca~(2+)途径激活CaMKKβ | 第75-96页 |
1 材料 | 第76-78页 |
1.1 病毒和细胞 | 第76页 |
1.2 抗体和质粒 | 第76-77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77-78页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8页 |
2 方法 | 第78-84页 |
2.1 病毒感染与药物处理 | 第78-79页 |
2.2 Cap蛋白及其截短形式真核质粒构建 | 第79-82页 |
2.3 质粒转染 | 第82页 |
2.4 免疫印迹 | 第82页 |
2.5 胞浆游离钙离子检测 | 第82-83页 |
2.6 细胞内IP3水平检测 | 第83页 |
2.7 细胞毒性实验 | 第83页 |
2.8 统计学分析 | 第83-84页 |
3 结果 | 第84-93页 |
3.1 PCV2感染通过IP3R-Ca~(2+)途径激活CaMKKβ及其下游自噬通路 | 第84-86页 |
3.2 PCV2感染未激活PLC-IP3途径 | 第86-87页 |
3.3 Cap及其截短表达载体鉴定 | 第87-88页 |
3.4 Cap及其截短表达转染上调胞浆游离Ca~(2+)水平 | 第88-89页 |
3.5 Cap蛋白细胞内定位不影响其诱导细胞自噬 | 第89-91页 |
3.6 Cap转染不能诱导HEK293发生自噬反应 | 第91-92页 |
3.7 所用药物及siRNAs对细胞活性无显著影响 | 第92-93页 |
4 讨论 | 第93-96页 |
全文结论 | 第96-97页 |
创新性 | 第97-98页 |
展望 | 第98-99页 |
缩略词表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3页 |
作者简介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