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缩略词 | 第11-14页 |
中文摘要 | 第14-19页 |
Abstract | 第19-2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6-54页 |
第一节 产乙酸菌的定义和菌落结构 | 第26-29页 |
1 产乙酸菌的定义 | 第26页 |
2 产乙酸菌的菌群结构 | 第26-29页 |
第二节 产乙酸菌的能量储存机制和代谢特点 | 第29-32页 |
1 产乙酸菌的能量转化途径样 | 第29页 |
2 产乙酸菌的代谢底物多样 | 第29-30页 |
3 产乙酸菌的终端电子受体多样 | 第30-32页 |
第三节 产乙酸菌的生物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 第32-41页 |
1 产乙酸菌的生物学意义 | 第32页 |
2 生产化学物质和生物燃料 | 第32-35页 |
3 调控反刍动物瘤胃发酵 | 第35-41页 |
第四节 影响草食动物消化道内优势氢利用菌种类的因素 | 第41-45页 |
1 草食动物消化道内优势氢利用菌的分布特征 | 第41页 |
2 影响草食动物消化道内优势氢利用菌分布的因素 | 第41-45页 |
第五节 产乙酸菌的研究手段 | 第45-51页 |
1 产乙酸菌的富集培养 | 第45-46页 |
2 分子生物学手段在产乙酸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46-51页 |
第六节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51-54页 |
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51页 |
2 研究内容 | 第51-54页 |
第二章 产乙酸菌在草食动物胃肠道内的群落组成特征 | 第54-82页 |
第一节 宿主和消化道部位对产乙酸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 第55-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7页 |
3 讨论 | 第67-68页 |
4 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二节 发育阶段对草食动物消化道内产乙酸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 第69-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3-80页 |
3 讨论 | 第80-81页 |
4 小结 | 第81-82页 |
第三章 草食动物消化道产乙酸菌富集培养物氢利用能力的研究 | 第82-96页 |
第一节 草食动物消化道内产乙酸菌数量的研究 | 第83-8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3-8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4-85页 |
3 讨论 | 第85-86页 |
4 小结 | 第86-87页 |
第二节 草食动物消化道产乙酸菌富集培养物的氢代谢特征 | 第87-9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7-8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9-94页 |
3 讨论 | 第94-95页 |
4 小结 | 第95-96页 |
第四章 产乙酸菌调控瘤胃甲烷生成的应用价值研究 | 第96-146页 |
第一节 联合添加外源产乙酸菌TWA4和酵母培养物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和产乙酸菌群落的影响 | 第97-10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7-10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5页 |
3 讨论 | 第105-107页 |
4 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二节 抑制产甲烷菌的基础上外源添加TWA4和间苯三酚对瘤胃发酵、甲烷生成和瘤胃产乙酸菌数量的影响 | 第108-1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8-11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6-141页 |
3 讨论 | 第141-145页 |
4 小结 | 第145-146页 |
第五章 总结、创新点和后续研究展望 | 第146-148页 |
1 小结 | 第146页 |
2 创新点 | 第146页 |
3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46-148页 |
附录一 | 第148-149页 |
附录二 | 第149-151页 |
附录三 | 第151-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80页 |
致谢 | 第180-182页 |
作者简介 | 第182-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