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41页 |
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概述 | 第19-23页 |
2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致病机理 | 第23-24页 |
3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毒力因子及其调控 | 第24-31页 |
3.1 粘附与侵袭相关因子 | 第24-26页 |
3.2 胞内增殖与迁移相关因子 | 第26-29页 |
3.3 毒力调控因子 | 第29-31页 |
4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抗应激作用 | 第31-38页 |
4.1 SigB应激调控因子 | 第31-35页 |
4.2 酸应激 | 第35-36页 |
4.3 渗透压应激 | 第36-37页 |
4.4 应激交叉保护 | 第37-38页 |
5 研究目的 | 第38-41页 |
第二章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报告质粒的构建及其在抗应激研究中的应用 | 第41-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9页 |
1.1 菌株及其培养 | 第42页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2页 |
1.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2页 |
1.4 重组SigB蛋白表达及多克隆体制备 | 第42-46页 |
1.5 携带不同启动子的报告质粒构建 | 第46-47页 |
1.6 不同启动子的比较 | 第47-48页 |
1.7 不同应激对启动子的激活 | 第48-49页 |
2 结果 | 第49-54页 |
2.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9-50页 |
2.2 携带σ~B激活的启动子和gfp报告质粒pERL3-P_x::gfp的鉴定 | 第50页 |
2.3 重组SigB蛋白表达纯化及抗体效价 | 第50-51页 |
2.4 不同启动子的敏感性差异比较 | 第51-52页 |
2.5 不同应激对σ~B激活能力的比较 | 第52-53页 |
2.6 不同应激时间和应激强度对σ~B激活能力的比较 | 第53-54页 |
3 讨论 | 第54-57页 |
第三章 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分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不同应激中的基因表达差异 | 第57-7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3页 |
1.1 菌株及其培养 | 第58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58页 |
1.3 应激试验 | 第58页 |
1.4 RNA提取 | 第58-60页 |
1.5 cDNA文库制备 | 第60-62页 |
1.6 文库制备产物质量检测 | 第62页 |
1.7 Illumina Solexa测序及序列组装 | 第62页 |
1.8 RNA-Seq数据的处理 | 第62页 |
1.9 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62-6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3-71页 |
2.1 样品质量检测 | 第63-64页 |
2.2 RNA-Seq数据分析结果 | 第64-70页 |
2.3 差异表达基因的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70-71页 |
3 讨论 | 第71-72页 |
第四章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rsbX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 第72-96页 |
第一节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rsbX缺失株的构建以及抗体制备 | 第72-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7页 |
1.1 菌株及其培养 | 第73页 |
1.2 主要试剂和质粒 | 第73页 |
1.3 重组表达质粒构建 | 第73-74页 |
1.4 重组RsbX蛋白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74页 |
1.5 rsbX基因缺失株及回补株的构建 | 第74-76页 |
1.6 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分析 | 第76-77页 |
2 结果 | 第77-82页 |
2.1 重组表达质粒pET30a-RsbX的鉴定 | 第77-78页 |
2.2 重组RsbX蛋白的表达纯化及抗体效价 | 第78-79页 |
2.3 rsbX基因缺失株及回补株的鉴定 | 第79-82页 |
第二节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rsbX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 第82-9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7页 |
1.1 菌株、细胞及培养条件 | 第82-83页 |
1.2 质粒、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83页 |
1.3 生长试验 | 第83页 |
1.4 生物被膜试验 | 第83-84页 |
1.5 红细胞溶血试验 | 第84页 |
1.6 溶脂试验 | 第84页 |
1.7 菌落形成大小试验 | 第84-85页 |
1.8 运动能力试验 | 第85页 |
1.9 细胞间迁移试验 | 第85页 |
1.10 细胞粘附与侵袭试验 | 第85-86页 |
1.11 小鼠毒力试验 | 第86-87页 |
2 结果 | 第87-95页 |
2.1 rsbX基因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的体外生长特性 | 第87-88页 |
2.2 rsbX基因影响单增李斯特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 | 第88页 |
2.3 rsbX基因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的溶血能力 | 第88-89页 |
2.4 rsbX基因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的溶脂能力 | 第89-90页 |
2.5 rsbX基因影响单增李斯特菌菌落形成大小 | 第90-91页 |
2.6 rsbX基因影响单增李斯特菌的运动能力 | 第91页 |
2.7 rsbX基因影响单增李斯特菌的细胞间迁移能力 | 第91-92页 |
2.8 rsbX基因影响单增李斯特菌的粘附与侵袭能力 | 第92-93页 |
2.9 rsbX基因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对小鼠的毒力 | 第93-95页 |
第三节 讨论 | 第95-96页 |
第五章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rsbX基因在抗应激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 第96-129页 |
第一节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rsbX基因的抗应激作用 | 第96-10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7-100页 |
1.1 菌株及其培养 | 第97页 |
1.2 质粒、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97页 |
1.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97页 |
1.4 应激生长试验 | 第97-98页 |
1.5 应激存活试验 | 第98页 |
1.6 交叉应激试验 | 第98-99页 |
1.7 ATP水平分析 | 第99-100页 |
1.8 转录水平分析 | 第100页 |
1.9 蛋白水平分析 | 第100页 |
2 结果 | 第100-106页 |
2.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00页 |
2.2 rsbX基因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的应激生长 | 第100-101页 |
2.3 rsbX基因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的应激存活率 | 第101-102页 |
2.4 rsbX基因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的交叉应激存活率 | 第102-103页 |
2.5 rsbX基因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的ATP水平 | 第103-104页 |
2.6 rsbX基因缺失对sigB转录水平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2.7 rsbX基因缺失对SigB蛋白水平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3 讨论 | 第106-107页 |
第二节 单增李斯特菌rsbX基因在应激后的调控作用 | 第107-12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7-111页 |
1.1 菌株及其培养 | 第107-108页 |
1.2 质粒、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08页 |
1.3 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 第108-109页 |
1.4 报告质粒的构建 | 第109页 |
1.5 应激-恢复-再应激存活试验 | 第109-110页 |
1.6 应激后恢复期转录水平分析 | 第110页 |
1.7 应激后恢复期启动子活性分析 | 第110-111页 |
1.8 应激后恢复期蛋白水平分析 | 第111页 |
1.9 应激后恢复期ATP水平分析 | 第111页 |
2 结果 | 第111-120页 |
2.1 基因缺失株的鉴定 | 第111-112页 |
2.2 报告质粒的鉴定 | 第112-113页 |
2.3 rsbX基因介导恢复后再应激的存活率 | 第113-115页 |
2.4 rsbX基因介导应激后恢复期的sigB转录水平 | 第115-116页 |
2.5 rsbX基因介导应激后恢复期的sigB启动子活性 | 第116-118页 |
2.6 rsbX基因介导应激后恢复期的SigB蛋白水平 | 第118-119页 |
2.7 rsbX基因介导应激后恢复期的ATP水平 | 第119-120页 |
3 讨论 | 第120-122页 |
第三节 单增李斯特菌rsbX基因在生长平台期的调控作用 | 第122-1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2-124页 |
1.1 菌株及其培养 | 第122页 |
1.2 主要试剂和质粒 | 第122-123页 |
1.3 平台期应激存活试验 | 第123页 |
1.4 平台期转录水平分析 | 第123-124页 |
1.5 平台期启动子活性分析 | 第124页 |
1.6 平台期蛋白水平分析 | 第124页 |
1.7 平台期ATP水平分析 | 第124页 |
2 结果 | 第124-128页 |
2.1 rsbX基因介导平台期的存活率 | 第124-125页 |
2.2 rsbX基因介导平台期的sigB转录水平 | 第125-126页 |
2.3 rsbX基因介导平台期的sigB启动子活性 | 第126页 |
2.4 rsbX基因介导平台期的SigB蛋白水平 | 第126-127页 |
2.5 rsbX基因介导平台期的ATP水平 | 第127-128页 |
3 讨论 | 第128-129页 |
全文结论 | 第129-130页 |
创新点 | 第130-131页 |
展望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6页 |
作者简介 | 第146-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