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1-15页 |
中文摘要 | 第15-18页 |
ABSTRACT | 第18-21页 |
缩略词表 | 第21-2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6-54页 |
1 仔猪断奶应激综合症研究进展 | 第26-35页 |
1.1 仔猪断奶应激综合症的危害及其成因 | 第26-28页 |
1.1.1 仔猪断奶应激综合症的危害 | 第26页 |
1.1.2 仔猪断奶应激综合症的成因 | 第26-28页 |
1.2 仔猪断奶应激综合症的防治措施 | 第28-35页 |
1.2.1 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作用及其禁用 | 第28-30页 |
1.2.2 非药物饲料添加剂 | 第30-35页 |
2 氧化锌防治断奶仔猪腹泻研究进展 | 第35-41页 |
2.1 氧化锌防治断奶仔猪腹泻的作用机理 | 第35-39页 |
2.1.1 氧化锌对断奶仔猪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2.1.2 氧化锌对断奶仔猪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36-38页 |
2.1.3 氧化锌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第38-39页 |
2.2 氧化锌防治断奶仔猪腹泻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2.2.1 氧化锌对环境的污染 | 第40页 |
2.2.2 氧化锌引发细菌抗性 | 第40-41页 |
3 氧化锌减量使用研究进展 | 第41-52页 |
3.1 不同锌源对断奶仔猪腹泻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41-44页 |
3.1.1 有机锌 | 第41-42页 |
3.1.2 碱式氯化锌 | 第42-43页 |
3.1.3 氧化锌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 | 第43-44页 |
3.2 不同形式氧化锌对断奶仔猪腹泻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44-49页 |
3.2.1 不同形式氧化锌发挥作用的理论基础 | 第44-46页 |
3.2.2 纳米氧化锌 | 第46-48页 |
3.2.3 氧化锌-天然硅酸盐矿物复合物 | 第48-49页 |
3.3 新型氧化锌研制思路的提出 | 第49-52页 |
3.3.1 氧化锌的安全性 | 第50页 |
3.3.2 氧化锌的制备工艺 | 第50-52页 |
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52-54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52页 |
4.2 研究内容 | 第52-54页 |
第二章 新型氧化锌的制备与表征 | 第54-64页 |
1 新型氧化锌的制备 | 第54-57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1.1.1 材料 | 第54页 |
1.1.2 新型氧化锌的制备 | 第54页 |
1.1.3 新型氧化锌分散液的制备 | 第54-55页 |
1.2 试验结果 | 第55页 |
1.3 讨论与分析 | 第55-57页 |
2 新型氧化锌的表征 | 第57-6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2.1.1 材料 | 第57页 |
2.1.2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57页 |
2.1.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57-58页 |
2.1.4 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和平均孔径测定 | 第58页 |
2.1.5 物相分析 | 第58页 |
2.1.6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测定 | 第58页 |
2.1.7 Zeta-电位测定 | 第58页 |
2.2 试验结果 | 第58-62页 |
2.2.1 新型氧化锌形态学研究 | 第58-60页 |
2.2.2 新型氧化锌材料学性质的研究 | 第60-62页 |
2.3 讨论与分析 | 第62-64页 |
第三章 新型氧化锌的溶解性与生物活性 | 第64-82页 |
1 新型氧化锌的溶解性 | 第64-69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1.1.1 材料 | 第64页 |
1.1.2 在不同溶液中溶解性试验 | 第64页 |
1.1.3 在人工消化液中溶解性试验 | 第64-65页 |
1.2 试验结果 | 第65-66页 |
1.2.1 新型氧化锌在不同溶液环境中释放Zn~(2+)能力的研究 | 第65-66页 |
1.2.2 新型氧化锌在人工消化液中释放Zn~(2+)能力的研究 | 第66页 |
1.3 讨论与分析 | 第66-69页 |
2 新型氧化锌的抗菌活性 | 第69-7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2.1.1 材料 | 第69页 |
2.1.2 细菌培养 | 第69-70页 |
2.1.3 菌生长曲线测定 | 第70页 |
2.1.4 细菌形态观察 | 第70页 |
2.2 试验结果 | 第70-74页 |
2.2.1 新型氧化锌的体外抗菌活性 | 第70-73页 |
2.2.2 新型氧化锌对大肠杆菌K88形态的影响 | 第73-74页 |
2.3 讨论与分析 | 第74-76页 |
3 新型氧化锌对小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76-8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76-77页 |
3.1.1 材料 | 第76页 |
3.1.2 细胞培养 | 第76页 |
3.1.3 细胞增殖和毒性测定 | 第76页 |
3.1.4 胞内活性氧水平测定 | 第76-77页 |
3.2 试验结果 | 第77-79页 |
3.2.1 新型氧化锌对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1的增殖影响和毒性作用 | 第77-79页 |
3.2.2 新型氧化锌对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1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 第79页 |
3.3 讨论与分析 | 第79-82页 |
第四章 新型氧化锌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与锌吸收转运的影响 | 第82-98页 |
1 新型氧化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腹泻的影响 | 第82-87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4页 |
1.1.1 材料 | 第82页 |
1.1.2 试验日粮 | 第82页 |
1.1.3 试验设计 | 第82-83页 |
1.1.4 数据分析 | 第83-84页 |
1.2 试验结果 | 第84-86页 |
1.2.1 不同形式氧化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腹泻的影响 | 第84页 |
1.2.2 同剂量新型氧化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腹泻的影响 | 第84-85页 |
1.2.3 新型氧化锌配伍益生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腹泻的影响 | 第85-86页 |
1.3 讨论与分析 | 第86-87页 |
2 新型氧化锌对断奶仔猪养分消化与锌吸收转运的影响 | 第87-9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87-90页 |
2.1.1 养分表观消化率测定 | 第87页 |
2.1.2 屠宰试验与样品采集 | 第87页 |
2.1.3 消化酶活性测定 | 第87页 |
2.1.4 粪便、肝脏和血清中锌含量测定 | 第87-88页 |
2.1.5 锌转运蛋白和金属硫蛋白等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 第88-90页 |
2.1.6 血清抗氧化指标测定 | 第90页 |
2.1.7 数据分析 | 第90页 |
2.2 试验结果 | 第90-94页 |
2.2.1 新型氧化锌对断奶仔猪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第90-91页 |
2.2.2 新型氧化锌对断奶仔猪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91页 |
2.2.3 新型氧化锌对断奶仔猪锌分布的影响 | 第91-92页 |
2.2.4 新型氧化锌对断奶仔猪锌转运蛋白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92-93页 |
2.2.5 新型氧化锌对断奶仔猪金属硫蛋白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93页 |
2.2.6 新型氧化锌对断奶仔猪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第93-94页 |
2.3 讨论与分析 | 第94-98页 |
第五章 新型氧化锌对断奶仔猪肠道形态与屏障功能的影响 | 第98-118页 |
1 新型氧化锌对断奶仔猪肠道形态与物理屏障的影响 | 第98-106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98-99页 |
1.1.1 屠宰试验与样品采集 | 第98页 |
1.1.2 肠道形态的观察 | 第98页 |
1.1.3 肠道通透性测定 | 第98页 |
1.1.4 小肠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 第98-99页 |
1.1.5 数据分析 | 第99页 |
1.2 试验结果 | 第99-104页 |
1.2.1 新型氧化锌对断奶仔猪消化道形态的影响 | 第99-103页 |
1.2.2 新型氧化锌对断奶仔猪肠道通透性的影响 | 第103页 |
1.2.3 新型氧化锌对断奶仔猪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1.3 讨论与分析 | 第104-106页 |
2 新型氧化锌对断奶仔猪肠道化学、免疫与生物屏障的影响 | 第106-11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09页 |
2.1.1 屠宰试验与样品采集 | 第106页 |
2.1.2 肠道粘蛋白与抗菌肽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 第106-107页 |
2.1.3 回肠sIgA水平测定 | 第107页 |
2.1.4 微生物区系的分析 | 第107-109页 |
2.1.5 数据分析 | 第109页 |
2.2 试验结果 | 第109-114页 |
2.2.1 新型氧化锌对断奶仔猪肠道粘蛋白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2.2.2 新型氧化锌对断奶仔猪肠道抗菌肽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110页 |
2.2.3 新型氧化锌对断奶仔猪免疫指标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2.2.4 新型氧化锌对断奶仔猪回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第111-114页 |
2.3 讨论与分析 | 第114-118页 |
小结、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41页 |
作者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