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缩略词表 | 第15-2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21-41页 |
1.1 花色素种类与花色 | 第21页 |
1.2 花色苷及其生物合成途径 | 第21-26页 |
1.2.1 花色苷的结构和种类 | 第21-22页 |
1.2.2 花色苷的性质 | 第22-23页 |
1.2.3 花色苷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23-26页 |
1.3 花色苷生物合成结构基因 | 第26-29页 |
1.4 花色苷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 | 第29-32页 |
1.5 花色苷为主要色素的观赏植物花色突变的主要原因 | 第32-35页 |
1.5.1 花色苷生物合成结构基因突变 | 第32-33页 |
1.5.2 花色苷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突变 | 第33-34页 |
1.5.3 其它因素 | 第34-35页 |
1.6 郁金香花色研究现状 | 第35-37页 |
1.6.1 郁金香概述 | 第35-36页 |
1.6.2 郁金香花色研究现状 | 第36-37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37-41页 |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7-39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1.7.3 技术路线 | 第40-41页 |
第二章 郁金香花瓣色素种类、含量和花色苷成分分析 | 第41-63页 |
2.1 材料与试剂 | 第41-42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41页 |
2.1.2 试剂和标准品 | 第41-42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4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2-45页 |
2.2.1 花朵发育阶段的划分 | 第42页 |
2.2.2 花色描述 | 第42-44页 |
2.2.3 花色素定性分析 | 第44页 |
2.2.4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44页 |
2.2.5 总花色苷及黄酮醇含量测定 | 第44-45页 |
2.2.6 花色苷组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 第45页 |
2.2.7 数据分析 | 第45页 |
2.3 结果 | 第45-58页 |
2.3.1 花色描述 | 第45页 |
2.3.2 花瓣色素类型 | 第45-46页 |
2.3.3 花朵发育过程中花瓣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46-47页 |
2.3.4 花朵发育过程中花瓣总花色苷及黄酮醇类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47-51页 |
2.3.5 花瓣中花色苷组分分析 | 第51-55页 |
2.3.6 各花色苷组份的含量和比例 | 第55-58页 |
2.4 讨论 | 第58-60页 |
2.4.1 花色苷组分鉴定 | 第58-59页 |
2.4.2 花色素种类和含量对花色的影响 | 第59-60页 |
2.4.3 花色苷类型与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 | 第60页 |
2.5 小结 | 第60-63页 |
第三章 郁金香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63-103页 |
3.1 材料与试剂 | 第63-65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63页 |
3.1.2 试剂和试剂盒 | 第63-64页 |
3.1.3 缓冲液、生化试剂和培养基 | 第64页 |
3.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4-65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65-71页 |
3.2.1 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65页 |
3.2.2 基因中间片断的扩增 | 第65-66页 |
3.2.3 基因 3’和 5’RACE扩增 | 第66-69页 |
3.2.4 花色苷结构基因CDS序列的获得 | 第69页 |
3.2.5 扩增产物纯化回收 | 第69页 |
3.2.6 回收片段与pMD?18-T Vector的连接 | 第69-70页 |
3.2.7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 第70页 |
3.2.8 阳性克隆鉴定 | 第70-71页 |
3.2.9 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分析 | 第71页 |
3.3 结果 | 第71-99页 |
3.3.1 RNA提取及检测 | 第71-72页 |
3.3.2 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的克隆 | 第72-74页 |
3.3.3 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序列分析 | 第74-99页 |
3.4 讨论 | 第99-101页 |
3.5 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四章 郁金香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的表达差异 | 第103-119页 |
4.1 材料与试剂 | 第103-104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103页 |
4.1.2 试剂和试剂盒 | 第103页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03-104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104-106页 |
4.2.1 样品采集 | 第104页 |
4.2.2 RNA提取及检测 | 第104页 |
4.2.3 cDNA第一链合成 | 第104页 |
4.2.4 引物设计 | 第104-105页 |
4.2.5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 第105页 |
4.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数据分析 | 第105-106页 |
4.3 结果 | 第106-115页 |
4.3.1 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的空间表达特征 | 第106-107页 |
4.3.2 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在郁金香三种材料花朵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差异 | 第107-115页 |
4.4 讨论 | 第115-118页 |
4.4.1 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空间表达特征 | 第115-116页 |
4.4.2 花朵发育过程中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的表达与花色苷的积累 | 第116-117页 |
4.4.3 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的表达差异与花色差异 | 第117-118页 |
4.5 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五章 郁金香TfF3’H1基因启动子活性比较 | 第119-147页 |
5.1 材料与试剂 | 第119-121页 |
5.1.1 植物材料、菌种和载体 | 第119页 |
5.1.2 试剂和试剂盒 | 第119-120页 |
5.1.3 常用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 第120页 |
5.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20-121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121-133页 |
5.2.1 郁金香三种材料TfF3’H1基因CDS序列的扩增 | 第121-122页 |
5.2.2 郁金香‘Albert heijn’TfF3’H1 DNA序列扩增 | 第122-123页 |
5.2.3 郁金香三种材料TfF3’H1基因启动子扩增 | 第123-125页 |
5.2.4 TfF3’H1启动子序列分析 | 第125页 |
5.2.5 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 1391Z-PTfF3’H1-GUS的构建 | 第125-128页 |
5.2.6 农杆菌感受态制备、转化及阳性克隆鉴定 | 第128-129页 |
5.2.7 植物表达载体瞬时转化烟草叶片 | 第129页 |
5.2.8 植物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及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129-131页 |
5.2.9 烟草叶片和拟南芥幼苗的GUS染色 | 第131-132页 |
5.2.10 拟南芥幼苗的GUS活性测定 | 第132-133页 |
5.3 结果 | 第133-145页 |
5.3.1 郁金香三种材料TfF3’H1的CDS序列及其推导氨基酸序列差异 | 第133-135页 |
5.3.2 郁金香‘Albert heijn’TfF3’H1 DNA序列及 5’侧翼序列 | 第135-137页 |
5.3.3 郁金香三种材料TfF3’H1启动子序列差异 | 第137-138页 |
5.3.4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38-140页 |
5.3.5 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及鉴定 | 第140-141页 |
5.3.6 瞬时转化烟草GUS染色 | 第141-142页 |
5.3.7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筛选及GUS染色 | 第142-144页 |
5.3.8 TfF3’H1AH、TfF3’H1SZ和TfF3’H1SN启动子活性差异 | 第144-145页 |
5.4 讨论 | 第145-146页 |
5.5 小结 | 第146-147页 |
第六章 郁金香花色苷合成转录因子的克隆和表达特征 | 第147-173页 |
6.1 材料和试剂 | 第147-148页 |
6.1.1 植物材料 | 第147页 |
6.1.2 试剂和试剂盒 | 第147-148页 |
6.1.3 缓冲液和培养基 | 第148页 |
6.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48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148-150页 |
6.2.1 样品采集 | 第148页 |
6.2.2 RNA提取和质量检测 | 第148页 |
6.2.3 基因中间片断的获得 | 第148-149页 |
6.2.4 基因 5’和 3’RACE | 第149页 |
6.2.5 郁金香R2R3MYB和bHLH基因CDS序列扩增 | 第149页 |
6.2.6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149-150页 |
6.3 结果 | 第150-169页 |
6.3.1 郁金香R2R3MYB和bHLH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150-163页 |
6.3.2 郁金香R2R3MYB和bHLH基因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 | 第163-164页 |
6.3.3 郁金香R2R3MYB和bHLH基因在三种材料花朵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 第164-169页 |
6.4 讨论 | 第169-172页 |
6.4.1 郁金香R2R3MYB和bHLH基因的序列特征 | 第169-171页 |
6.4.2 郁金香R2R3MYB和bHLH基因的表达与花色苷的积累 | 第171-172页 |
6.5 小结 | 第172-173页 |
第七章 郁金香花色苷合成转录因子对TfCHS1和TfANS1启动子活性的调控 | 第173-189页 |
7.1 材料和试剂 | 第173-174页 |
7.1.1 植物材料、菌种和载体 | 第173页 |
7.1.2 试剂和试剂盒 | 第173-174页 |
7.1.3 主要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 第174页 |
7.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74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174-181页 |
7.2.1 DNA提取 | 第174页 |
7.2.2 郁金香TfCHS1和TfANS1基因DNA序列扩增 | 第174-175页 |
7.2.3 郁金香TfCHS1和TfANS1基因启动子序列扩增 | 第175页 |
7.2.4 郁金香TfCHS1和TfANS1启动子序列顺式作用元件预测 | 第175页 |
7.2.5 构建PGreenII 0800-PTfCHS1/PTfANS1-LUC荧光报告载体 | 第175-177页 |
7.2.6 构建pHB-35S-TfMYBs和pHB-35S-TfbHLH1效应载体 | 第177-179页 |
7.2.7 重组质粒瞬时转染烟草叶片 | 第179-181页 |
7.3 结果 | 第181-187页 |
7.3.1 郁金香TfCHS1和TfANS1基因DNA序列分析 | 第181-182页 |
7.3.2 郁金香TfCHS1和TfANS1基因启动子序列分析 | 第182-184页 |
7.3.3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184-185页 |
7.3.4 TfMYB和TfbHLH对TfCHS1和TfANS1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 第185-187页 |
7.4 讨论 | 第187-188页 |
7.5 小结 | 第188-189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89-193页 |
8.1 总结 | 第189-191页 |
8.2 创新点 | 第191-192页 |
8.3 展望 | 第192-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193-213页 |
附录 | 第213-229页 |
致谢 | 第229-2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 第230-2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和专利 | 第231-2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