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2页 |
1.1 穴盘苗贮运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1.1 国内外穴盘苗贮运技术现状 | 第17-18页 |
1.1.2 贮运中的光照条件对植物的影响 | 第18-19页 |
1.2 植物对光逆境的响应机理 | 第19-26页 |
1.2.1 气孔发育 | 第19-21页 |
1.2.2 叶片解剖结构及叶绿体超微结构 | 第21-22页 |
1.2.3 叶绿素的合成与降解 | 第22-25页 |
1.2.4 类囊体荧光光谱 | 第25-26页 |
1.3 逆境胁迫下植物代谢组学研究 | 第26-29页 |
1.3.1 代谢组学在植物逆境胁迫研究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1.3.2 光胁迫下植物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与研究路线 | 第29-32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9-3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弱光贮运条件下西瓜幼苗的气孔发育 | 第32-4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2.1.1 供试材料培养 | 第32-33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33页 |
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33-34页 |
2.1.4 数据分析 | 第34-3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1页 |
2.2.1 气孔发育形态 | 第35-36页 |
2.2.2 气孔发育与叶面积 | 第36-37页 |
2.2.3 气孔发育与光合性能 | 第37-41页 |
2.3 讨论 | 第41-43页 |
2.3.1 气孔发育对光照的响应 | 第41-42页 |
2.3.2 气孔发育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 第42-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弱光贮运对西瓜幼苗叶片结构的影响 | 第44-6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7页 |
3.1.1 供试材料培养 | 第44-45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45页 |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45-46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46-4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9页 |
3.2.1 叶片形态及解剖结构 | 第47-50页 |
3.2.2 贮藏期间叶绿体超微结构及相关光合特性的变化 | 第50-54页 |
3.2.3 恢复期间叶绿体超微结构及相关光合特性的变化 | 第54-59页 |
3.3 讨论 | 第59-62页 |
3.3.1 叶片结构与光合性能对贮藏的响应 | 第59-60页 |
3.3.2 贮藏后光合性能的恢复与叶片结构的关系 | 第60-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弱光贮运条件下西瓜幼苗叶绿素的合成与降解 | 第63-7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7页 |
4.1.1 供试材料培养 | 第63-64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64页 |
4.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64-67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6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5页 |
4.2.1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67-69页 |
4.2.2 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69-72页 |
4.2.3 叶绿素降解关键酶活性的变化 | 第72-75页 |
4.3 讨论 | 第75-77页 |
4.3.1 贮藏期间西瓜幼苗叶绿素的合成与降解 | 第75-76页 |
4.3.2 贮藏后西瓜幼苗叶绿素的合成与降解 | 第76-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弱光贮运条件对西瓜幼苗类囊体膜光谱特性的影响 | 第78-9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8-80页 |
5.1.1 供试材料培养 | 第78-79页 |
5.1.2 试验设计 | 第79页 |
5.1.3 试验方法 | 第79-80页 |
5.1.4 数据分析 | 第8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80-90页 |
5.2.1 西瓜幼苗贮藏及恢复期间类囊体膜荧光发射光谱(435, 475 nm激发) | 第80-84页 |
5.2.2 西瓜幼苗贮藏及恢复期间类囊体膜荧光激发光谱(681, 730 nm发射) | 第84-87页 |
5.2.3 西瓜幼苗贮藏及恢复期间内源荧光发射光谱(278, 295 nm激发) | 第87-90页 |
5.2.4 叶绿素荧光参数 | 第90页 |
5.3 讨论 | 第90-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弱光贮运条件下西瓜幼苗叶片代谢组分析 | 第93-112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93-95页 |
6.1.1 供试材料培养 | 第93-94页 |
6.1.2 试验设计 | 第94页 |
6.1.3 代谢物分析 | 第94-95页 |
6.1.4 数据分析 | 第95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95-106页 |
6.2.1 贮藏期间及恢复后碳水化合物类代谢物变化 | 第99-102页 |
6.2.2 贮藏期间及恢复后氨基酸类代谢物变化 | 第102-104页 |
6.2.3 贮藏期间及恢复后有机酸类代谢物变化 | 第104-106页 |
6.3 讨论 | 第106-110页 |
6.3.1 碳水化合物类代谢物对贮藏条件的响应 | 第106-107页 |
6.3.2 氨基酸类代谢物对贮藏条件的响应 | 第107-109页 |
6.3.3 有机酸类代谢物对贮藏条件的响应 | 第109-11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12-113页 |
7.2 创新点 | 第113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及其他工作 | 第130-132页 |
一、发表的论文 | 第130-131页 |
二、获奖项目 | 第131页 |
三、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131页 |
四、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缩略词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