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1.1 物种的概念 | 第16-19页 |
1.2 淡水鱼类物种形成方式 | 第19-23页 |
1.3 DNA条形码在物种鉴定中的作用 | 第23-24页 |
1.4 野鲮亚科鱼类口唇结构及研究 | 第24-26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6-28页 |
第2章 异黔鲮属(Paraqianlabeo)的建立 | 第28-4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2.1.1 标本采集 | 第29页 |
2.1.2 形态学研究 | 第29-30页 |
2.1.3 DNA条形码研究 | 第30-31页 |
2.2 结果 | 第31-41页 |
2.2.1 形态描述 | 第31-38页 |
2.2.2 DNA条形码分子鉴定结果 | 第38-41页 |
2.3 结论 | 第41页 |
2.4 查看和检视的标本 | 第41-42页 |
第3章 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的条纹异黔鲮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分析 | 第42-5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3.1.1 标本采集 | 第43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3.2 数据分析 | 第44-46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6-53页 |
3.3.1 序列多态性 | 第46页 |
3.3.2 遗传多样性 | 第46-48页 |
3.3.3 系统发育分析 | 第48-50页 |
3.3.4 种群结构和基因流 | 第50页 |
3.3.5 种群动态分析 | 第50-53页 |
3.4 讨论 | 第53-58页 |
3.4.1 遗传多样性 | 第53-54页 |
3.4.2 种群结构 | 第54-56页 |
3.4.3 种群动态 | 第56页 |
3.4.4 三地条纹异黔鲮的保护顺序 | 第56-58页 |
第4章 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的条纹异黔鲮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分析 | 第58-7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2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9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59-62页 |
4.2 数据分析 | 第62-63页 |
4.2.1“MiSeq”测序结果分析及微卫星序列筛选 | 第62页 |
4.2.2 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分析 | 第62页 |
4.2.3 条纹异黔鲮种群的微卫星多样性分析 | 第62页 |
4.2.4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 第62-63页 |
4.3 结果 | 第63-73页 |
4.3.1 条纹异黔鲮基因组DNA的提取质量 | 第63页 |
4.3.2“MiSeq”测序结果统计 | 第63页 |
4.3.3 微卫星序列筛选结果 | 第63-64页 |
4.3.4 条纹异黔鲮多态性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64-68页 |
4.3.5 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的条纹异黔鲮遗传多样性 | 第68-73页 |
4.4 讨论 | 第73-77页 |
4.4.1 新一代“MiSeq”测序技术与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73-74页 |
4.4.2 条纹异黔鲮遗传多样性水平 | 第74-75页 |
4.4.3 条纹异黔鲮的种群结构 | 第75-77页 |
第5章 香树湾种群口唇结构变化的相关研究 | 第77-9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1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79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79-81页 |
5.2 数据分析 | 第81页 |
5.2.1 年龄与性别 | 第81页 |
5.2.2 染色体核型与DNA含量 | 第81页 |
5.2.3 DNA条形码 | 第81页 |
5.3 结果 | 第81-88页 |
5.3.1 年龄与性别 | 第81-83页 |
5.3.2 染色体核型与DNA含量 | 第83-86页 |
5.3.3 DNA条形码 | 第86-88页 |
5.4 讨论 | 第88-92页 |
5.4.1 香树湾种群口唇结构变化与年龄、性别之间的关系 | 第88-89页 |
5.4.2 香树湾种群染色体核型与DNA含量 | 第89-90页 |
5.4.3 香树湾种群的分类地位 | 第90-9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92-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在校期间科研实践情况 | 第114-115页 |
已发表文章目录 | 第114页 |
待发表文章目录 | 第114-115页 |
参加项目研究 | 第115页 |
参加学术活动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