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34页 |
1.1 家蚕丝腺的结构及功能 | 第18-22页 |
1.1.1 后部丝腺与中部丝腺 | 第19页 |
1.1.2 前部丝腺 | 第19-20页 |
1.1.3 吐丝器及菲氏腺 | 第20-22页 |
1.2 丝纤维的结构和性能 | 第22-25页 |
1.2.1 丝纤维的结构 | 第22-23页 |
1.2.2 丝纤维的性能 | 第23-25页 |
1.3 丝纤维形成机制 | 第25-31页 |
1.3.1 概述 | 第25页 |
1.3.2 氢离子 | 第25-27页 |
1.3.3 剪切力和延伸力 | 第27-28页 |
1.3.4 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 | 第28-31页 |
1.4 丝纤维性能改良研究进展 | 第31-34页 |
1.4.1 人工拉丝 | 第31页 |
1.4.2 对蚕丝进行处理 | 第31页 |
1.4.3 利用家蚕表达蜘蛛丝纤维 | 第31-34页 |
第二章 引言 | 第34-38页 |
2.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34-35页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家蚕吐丝器及菲氏腺的转录组学分析 | 第38-5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3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3.1.2 主要实验试剂和耗材 | 第39页 |
3.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9页 |
3.1.4 实验方法 | 第39-4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4页 |
3.2.1 用于转录组测序的RNA | 第44页 |
3.2.2 RNA测序原始数据 | 第44-45页 |
3.2.3 样品中基因表达统计与分析 | 第45-46页 |
3.2.4 吐丝器中基因的功能注释 | 第46-48页 |
3.2.5 吐丝器中与丝蛋白纤维化相关的基因 | 第48-50页 |
3.2.6 不同发育时期吐丝器的差异基因 | 第50-52页 |
3.2.7 吐丝器与菲氏腺的差异基因 | 第52-53页 |
3.2.8 菲氏腺特异表达的基因 | 第53-54页 |
3.3 总结与讨论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家蚕吐丝器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56-7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6-60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4.1.2 主要的试剂及耗材 | 第56页 |
4.1.3 主要的实验仪器 | 第56-57页 |
4.1.4 溶液配制 | 第57-58页 |
4.1.5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58-6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7页 |
4.2.1 家蚕吐丝器蛋白的SDS-PAGE电泳分析 | 第60-61页 |
4.2.2 家蚕吐丝器的LC-MS/MS分析 | 第61-62页 |
4.2.3 家蚕吐丝器中的蛋白分类及高丰度蛋白 | 第62-64页 |
4.2.4 家蚕吐丝器中的表皮蛋白 | 第64页 |
4.2.5 吐丝器中酶参与的信号通路 | 第64-65页 |
4.2.6 五龄第3天和上蔟第1天吐丝器中的差异蛋白 | 第65-66页 |
4.2.7 蛋白质组学与转录组学数据关联性分析 | 第66-67页 |
4.3 总结与讨论 | 第67-70页 |
第五章 家蚕内质网型钙离子ATP酶的功能研究 | 第70-94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0-80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70页 |
5.1.2 主要实验试剂和耗材 | 第70-71页 |
5.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71-72页 |
5.1.4 溶液配制 | 第72-74页 |
5.1.5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74-8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80-91页 |
5.2.1 BmSERCA基因的克隆 | 第80-81页 |
5.2.2 生物信息分析 | 第81页 |
5.2.3 BmSERCA蛋白胞外区域的原核表达 | 第81页 |
5.2.4 重组蛋白的纯化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 第81-83页 |
5.2.5 BmSERCA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83-84页 |
5.2.6 BmSERCA的酶活分析 | 第84页 |
5.2.7 免疫荧光 | 第84-86页 |
5.2.8 BmSERCA基因的Bac-to-Bac真核表达 | 第86-89页 |
5.2.9 BmSERCA基因的功能研究 | 第89-91页 |
5.3 总结与讨论 | 第91-94页 |
第六章 金属离子调控丝蛋白构象及力学性能 | 第94-110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94-99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94页 |
6.1.2 主要的试剂及耗材 | 第94页 |
6.1.3 主要的实验仪器 | 第94-95页 |
6.1.4 溶液配制 | 第95页 |
6.1.5 实验方法 | 第95-99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99-106页 |
6.2.1 上蔟期家蚕丝腺不同区段金属元素含量分析 | 第99-100页 |
6.2.2 离子转运蛋白基因在上蔟期家蚕丝腺中的表达模式 | 第100页 |
6.2.3 金属离子体外诱导再生丝素构象改变 | 第100-101页 |
6.2.4 K、Cu离子与丝蛋白构象及丝纤维力学性能的相互关系 | 第101-105页 |
6.2.5 Ca离子与丝蛋白构象及丝纤维力学性能的相互关系 | 第105-106页 |
6.3 总结与讨论 | 第106-110页 |
第七章 利用金属离子对蚕丝的力学性能进行改良 | 第110-128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110-118页 |
7.1.1 实验材料 | 第110页 |
7.1.2 主要实验试剂和耗材 | 第110页 |
7.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10-111页 |
7.1.4 溶液配制 | 第111页 |
7.1.5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111-118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118-126页 |
7.2.1 转基因载体的构建 | 第118页 |
7.2.2 转基因家蚕的获取 | 第118页 |
7.2.3 转基因家蚕的分子检测 | 第118-121页 |
7.2.4 转基因家蚕茧壳的元素分析 | 第121-122页 |
7.2.5 转基因家蚕的经济性状及茧壳茧丝形态 | 第122-123页 |
7.2.6 转基因茧丝的二级结构分析 | 第123-125页 |
7.2.7 转基因茧丝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125-126页 |
7.3 总结与讨论 | 第126-128页 |
第八章 综合与结论 | 第128-132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54页 |
附录 | 第154-160页 |
论文发表与参加课题 | 第160-164页 |
致谢 | 第164-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