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网

氢氧稳定同位素指示水体分馏与降水入渗补给研究

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站内搜索    
分类:教育论文网→天文学和地理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水文科学(水界物理学)论文水文分析与计算论文
氢氧稳定同位素指示水体分馏与降水入渗补给研究
论文目录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5页
第一章 引言第15-2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16页
  1.2 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第16-24页
    1.2.1 氢氧稳定同位素指示蒸发分馏第16-19页
    1.2.2 氢氧稳定同位素指示入渗规律第19-21页
    1.2.3 氢氧稳定同位素评价入渗补给量第21-24页
    1.2.4 小结第24页
  1.3 研究目标第24-25页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第25-27页
第二章 试验区概况第27-33页
  2.1 栾城试验场第29-30页
  2.2 衡水试验场第30-31页
  2.3 华北平原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第31-33页
第三章 水面蒸发氢氧稳定同位素分馏第33-48页
  3.1 实验条件及测试第33-35页
    3.1.1 水体蒸发实验设置第33-34页
    3.1.2 样品测试第34-35页
  3.2 氢氧稳定同位素分馏特征第35-40页
    3.2.1 剩余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值和剩余水比率的关系第37页
    3.2.2 剩余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第37-39页
    3.2.3 氢氧稳定同位素分层现象第39-40页
  3.3 氢氧稳定同位素分馏模拟第40-44页
    3.3.1 瑞利平衡分馏模拟第40-42页
    3.3.2 动力分馏模拟第42-44页
  3.4 氢氧稳定同位素分馏影响因素识别第44-47页
    3.4.1 气象因素第44-46页
    3.4.2 盐效应第46-47页
  3.5 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低含水率土柱降水入渗氢氧稳定同位素分馏第48-63页
  4.1 实验方法第48-50页
    4.1.1 样品及前处理第48-50页
    4.1.2 实验样品采集第50页
  4.2 样品测试第50-53页
    4.2.1 土壤质地测试第50-51页
    4.2.2 土壤孔隙水提取第51-53页
    4.2.3 氢氧稳定同位素测试第53页
  4.3 入渗强度、重力排水及土壤水监测第53-55页
    4.3.1 入渗强度、重力排水监测第53-54页
    4.3.2 土壤湿润锋面运移监测第54-55页
  4.4 氢氧稳定同位素监测第55-58页
    4.4.1 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第55-57页
    4.4.2 重力排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第57-58页
  4.5 氢氧稳定同位素混合及分馏特征第58-61页
    4.5.1 烘干土柱降水入渗第58-59页
    4.5.2 风干土柱降水入渗第59-60页
    4.5.3 模拟与实测结果对比第60-61页
  4.6 小结第61-63页
第五章 氢氧稳定同位素指示降水-土壤水-地下水时空变化第63-81页
  5.1 采样点及降水、土壤水、地下水采集第63-64页
    5.1.1 采样点第63-64页
    5.1.2 降水、土壤水、地下水采集第64页
  5.2 样品测试第64-65页
    5.2.1 土壤质地测试第65页
    5.2.2 氢氧稳定同位素测试第65页
  5.3 降水、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第65-71页
    5.3.1 地下水来源分析第65-67页
    5.3.2 δ~2H、δ~(18)O时间变化第67-69页
    5.3.3 δ~2H、δ~(18)O降水量效应第69-71页
  5.4 δ~(18)O指示优先流-活塞流入渗第71-76页
    5.4.1 “92 mm降水”入渗第71-74页
    5.4.2 降水-灌溉水交替入渗规律第74-76页
  5.5 土壤含水率指示入渗第76-78页
  5.6 降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关系第78-79页
  5.7 小结第79-81页
第六章 氢氧稳定同位素评价地下水入渗补给量第81-97页
  6.1 采样点及降水、土壤水、地下水采集第81-82页
    6.1.1 采样点第81-82页
    6.1.2 降水、土壤水、地下水采集第82页
  6.2 样品测试第82-83页
    6.2.1 土壤质地测试第82-83页
    6.2.2 氢氧稳定同位素测试第83页
  6.3 降水入渗补给模式第83-89页
    6.3.1 降水、土壤水、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关系第83-84页
    6.3.2 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剖面特征第84-86页
    6.3.3 入渗补给时间—~(18)O剖面特征值位置分析第86-88页
    6.3.4 天然降水入渗补给量计算第88-89页
  6.4 降水-灌溉水交替入渗补给模式第89-94页
    6.4.1 降水、土壤水、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关系第89-90页
    6.4.2 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剖面特征第90-91页
    6.4.3 入渗补给时间—~(18)O剖面特征值位置分析第91-93页
    6.4.4 综合入渗补给量计算第93-94页
  6.5 华北平原地下水补给结果对比第94-96页
  6.6 小结第96-97页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第97-101页
  7.1 主要结论第97-99页
  7.2 论文创新点第99-100页
  7.3 建议第100-101页
致谢第101-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16页

本篇论文共116页,点击这进入下载页面
 
更多论文
氢氧稳定同位素指示水体分馏与降水
基于金纳米颗粒标记的ICP-MS病原细
粉煤灰、硅灰制备有序介孔材料及其
功能性卟啉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
钒酸铋基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钛酸镧钠基陶瓷电解质制备与电学性
CuO纳米结构的形貌可控制备及其光催
阻燃性油水分离泡沫状材料的制备及
利用水淬高炉渣制备吸附剂及其在环
树脂基摩擦材料组分形态及其对摩擦
我国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
碳酸盐岩储层高闭合压力下人工裂缝
煤层气排采中储层压降传递特征及其
鄂尔多斯盆地CO2地质封
地下储气库洞室开挖爆破围岩动力响
东方X气田异常高压气藏压力敏感性研
生物质基聚合物功能材料的组装及吸
含水软弱夹层非线性流变机理及其工
露天转地下开采边坡爆破振动传播特
基于HSL色度学的绿色翡翠颜色分级技
水环境中抗生素的分布、归趋与危害
典型多溴联苯醚单体碳溴同位素效应
大同盆地高碘地下水系统中胶体影响
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有机碳的时空演
基于视觉传感器网络的微型飞行器室
武汉地铁站深基坑开挖涌水风险与控
地铁车辆段施工对周边典型环境影响
武汉地铁穿越区岩溶地面塌陷过程及
黄泛区粉土水力特征参数研究
爆破振动作用下隧道洞口段结构的动
岩溶隧道突水机理及防突层安全厚度
下伏岩溶地层地铁盾构隧道结构受力
武当群片岩的各向异性研究及其在隧
爆破—地下水协同作用下板岩隧道围
南水北调工程复合土工膜老化特性及
原位浇筑法管道和检查井非开挖修复
拱形结构注浆控制采空区地表沉陷的
管道薄壁不锈钢内衬屈曲失效理论与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绩效评价研究
家庭能源消耗与健康响——以阿比让
超支化高选择性质子交换膜中多级自
过渡金属六氰配合物作为二次电池正
生态文明背景下“三线”协调划定研
长江中游地区耕地利用转型特征与机
林业对刚果布拉柴维尔经济和环境的
城市管理和生活质量在布拉柴维尔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地区
微文化视域下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
当代大学生政党认同研究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认知无线电系统
物联网感知数据传输的安全多方计算
动态约束多目标演化算法的研究及在
基于混沌理论的VoIP网络流媒体隐密
国土资源一张图云存储关键技术研究
中国房价波动特征及政策调控效应研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区域土地生态安全
西藏生态脆弱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
区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影响因素
海南省旅游时空格局演变及协同发展
滇黔地区拉丁期—卡尼期牙形石生物
浙江省东部台风暴雨诱发滑坡变形特
生态文明幸福观历史生成研究——从
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
铁矿尾砂土壤利用对栀子生理特性的
离子液晶、杂多酸辅助液相剥离石墨
机场应急指挥人员隐含知识与决策能
屈从与反抗:莉丝·沃格尔的马克思
网络社会中人的异化及其哲学反思
公共政策引发的集体上访事件研究—
新媒介技术异化探析
绿色发展理念的浙江实践研究——基
基于系统信任视角的公益众筹监管研
政府不实信息的生成机理及防范措施
孔子和孟子的天下观研究
庄子“缮性治道”思想研究
基层社会矛盾自主化解机制研究——
安庆方言新、老派语音差异调查研究
中级汉语综合课《他们是什么时候来
我国网络流行语的镜像功能研究——
小学中年级英文绘本教学的行动研究
清筝研究
贝多芬《G大调第八小提琴奏鸣曲》(
皖中庐剧腔词关系研究
从地域特征谈风景油画的情感表达—
敦煌第172窟《观无量寿经变》——中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以安
基于可用性测试的智能产品适老问题
明代安庆府科举人才研究
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经济学之间的对话
内尔·诺丁斯关怀伦理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人际冲突应对方式、人
诗词与心情短语对反刍思维的干预研
心理情景剧对服刑人员认知情绪调节
 
氢氧稳定同位素论文 蒸发分馏论文 降水入渗论文 地下水补给论文 华北平原论文
版权申明:目录由用户huangxing**提供,www.51papers.com仅收录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这篇论文目录请点击这里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站内搜索引擎||站点地图||在线购卡|
版权所有 教育论文网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