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复合材料抗高温氧化涂层研制及抗氧化性能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
页 | ABSTRACT | 第6-14
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6
页 | · 炭/炭复合材料的概述 | 第14-19
页 | · 炭/炭复合材料的定义 | 第14
页 | · 炭/炭复合材料的发展 | 第14-15
页 | · 炭/炭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15-17
页 | · 炭/炭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 第17-19
页 | · 力学性能 | 第17
页 | · 导热和抗热震性能 | 第17-18
页 | · 摩擦和抗磨损性能 | 第18
页 | · 炭/炭复合材料的应用 | 第18-19
页 | · 炭/炭复合材料的缺点 | 第19
页 | · 炭/炭复合材料抗氧化技术研究 | 第19-24
页 | · 基体处理技术 | 第20-21
页 | · 抗氧化涂层技术 | 第21-24
页 | · 抗氧化涂层体系 | 第22
页 | · 影响涂层抗氧化性能的主要因素 | 第22-23
页 | · 涂层制备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23-24
页 | ·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
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6-30
页 | · 实验原料 | 第26
页 | · 实验设备 | 第26-28
页 | · 多功能热压炉 | 第26-27
页 | · 水平电阻加热管式炉 | 第27-28
页 | · 实验方法 | 第28-29
页 | · 炭/炭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8
页 | · 炭/炭复合材料抗高温氧化涂层的制备 | 第28
页 | · 涂层表面封孔材料的制备 | 第28-29
页 | · 分析测试仪器 | 第29-30
页 | 第三章 C/C复合材料的氧化动力学与机理的研究 | 第30-36
页 | · C/SiC复合材料氧化模型的建立 | 第30-36
页 | · C/SiC复合材料氧化模型的特性 | 第31
页 | · C/SiC复合材料的氧化反应 | 第31-34
页 | · C/SiC复合材料氧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34-36
页 | 第四章 炭/炭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6-42
页 | · 液相浸透法 | 第36-37
页 | · 化学气相法 | 第37-41
页 | · 等温法 | 第37-38
页 | · 热梯度法 | 第38
页 | · 压差法 | 第38
页 | · 新型等温等压法 | 第38-41
页 | · 本文炭/炭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41-42
页 | 第五章 涂层制备与反应机理分析 | 第42-52
页 | · 复合涂层制备 | 第42-43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52
页 | · 复合涂层的物相组成 | 第43-44
页 | · 复合涂层的断面形貌 | 第44-46
页 | · 复合涂层的形成过程分析 | 第46-50
页 | · 粉末原料中各物质在形成涂层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 第46-48
页 | · Si-Mo-Al-C体系的热力学反应分析 | 第48-50
页 | · 复合涂层的表面形貌 | 第50
页 | · 封孔材料的选择 | 第50-52
页 | 第六章 涂层表面封孔材料的制备及抗氧化性能实验 | 第52-58
页 | · Mo(Si_x,Al_(1-x))_2系材料的制备 | 第52
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5
页 | · Mo(Si_x,Al_(1-x))_2系材料的物相组成 | 第52-53
页 | · Mo(Si_x,Al_(1-x))_2系材料的氧化实验 | 第53-55
页 | · Mo(Si_x,Al_(1-x))_2的氧化原理 | 第53
页 | · 四组Mo(Si_x,Al_(1-x))_2系材料在1100℃时的静态氧化实验 | 第53-54
页 | · 四组Mo(Si_x,Al_(1-x))_2系材料在1500℃时的静态氧化实验 | 第54-55
页 | · 涂层抗氧化性能实验 | 第55-58
页 | · 封孔涂层静态氧化后的显微组织 | 第56-58
页 | 结论 | 第58-60
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
页 | 致谢 | 第64-66
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8
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