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形成机理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实际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研究 | 第13页 | 1.3.2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策研究 | 第13-14页 | 1.3.3 农村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4页 | 1.3.4 农村电子商务对农村发展的影响研究 | 第14-15页 | 1.3.5 农村电子商务的空间格局研究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数据来源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数据来源 | 第17页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7-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第20-2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2.1.1 电子商务 | 第20页 | 2.1.2 农村电子商务 | 第20-21页 | 2.1.3 淘宝村 | 第21-22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22-26页 | 2.2.1 区位论 | 第22-23页 | 2.2.2 产业集群理论 | 第23页 | 2.2.3 共生理论 | 第23-24页 | 2.2.4 梯度推移理论 | 第24-26页 | 3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空间格局特征 | 第26-49页 | 3.1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第26-30页 | 3.1.1 我国电子商务整体发展情况 | 第26-28页 | 3.1.2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第28-30页 | 3.2 2016 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空间格局 | 第30-47页 | 3.2.1 研究方法 | 第31-34页 | 3.2.2 空间格局特征 | 第34-47页 | 3.3 小结 | 第47-49页 | 4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空间布局的形成机理 | 第49-64页 | 4.1 分析方法与指标选取 | 第49-51页 | 4.1.1 分析方法 | 第49-50页 | 4.1.2 指标选取 | 第50-51页 | 4.2 分析过程 | 第51-57页 | 4.2.1 主成分分析 | 第51-56页 | 4.2.2 聚类分析 | 第56-57页 | 4.3 各区域发展差异分析 | 第57-60页 | 4.3.1 按区域分析 | 第57-58页 | 4.3.2 按类别分析 | 第58-60页 | 4.4 我国农村电商空间布局的形成机理分析 | 第60-63页 | 4.4.1 信息化水平——基础牵引力 | 第60-61页 | 4.4.2 经济发展水平——核心驱动力 | 第61-62页 | 4.4.3 交通物流水平——重要推动力 | 第62-63页 | 4.5 小结 | 第63-64页 | 5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空间格局的优化研究 | 第64-73页 | 5.1 对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空间格局的综合评价 | 第64-65页 | 5.1.1 强-强匹配——高速发展区 | 第64页 | 5.1.2 弱-弱匹配——滞后发展区 | 第64-65页 | 5.2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空间布局的优化建议 | 第65-72页 | 5.2.1 高速发展区的优化 | 第65-66页 | 5.2.2 滞后发展区的优化 | 第66-72页 | 5.3 小结 | 第72-7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3-7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74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附表 1 2016 年我国“淘宝村”统计名录 | 第82-120页 | 附表 2 2015 年我国“淘宝村”统计名录 | 第120-143页 | 附表 3 2014 年我国“淘宝村”统计名录 | 第143-149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9-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