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
页 |
· 电阻率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
页 |
· 混合泥质砂岩电阻率模型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0
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12
页 |
第二章 混合泥质砂岩导电效率电阻率模型研究 | 第12-28
页 |
· 导电效率理论 | 第12-13
页 |
· 导电效率模型 | 第12-13
页 |
· 混合泥质砂岩导电效率电阻率模型 | 第13-16
页 |
· 层状泥质和分散泥质砂岩并联导电确定整个泥质砂岩的电导率 | 第13
页 |
· 含油气纯砂岩导电效率电阻率模型 | 第13-14
页 |
· 分散泥质砂岩导电效率电阻率模型 | 第14-15
页 |
· 混合泥质砂岩导电效率电阻率模型 | 第15
页 |
· 混合泥质砂岩导电效率电阻率模型预测含水泥质砂岩地层的C_o 和C_w 的关系 | 第15-16
页 |
· 混合泥质砂岩导电效率电导率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6-20
页 |
· 不同泥质分布形式对模型的影响 | 第16-17
页 |
· a_t 的变化对模型的影响 | 第17
页 |
· a_0的变化对模型的影响 | 第17-18
页 |
· b_0的变化对模型的影响 | 第18
页 |
· Q_v 的变化对模型的影响 | 第18-19
页 |
· 胶结指数的变化对模型的影响 | 第19
页 |
· 饱和度指数的变化对模型的影响 | 第19-20
页 |
· 混合泥质砂岩导电效率电导率模型的精度分析 | 第20-22
页 |
· 计算的含水泥质砂岩电导率与测量电导率的比较 | 第20
页 |
· 计算的含油泥质砂岩电导率与测量电导率的比较 | 第20-21
页 |
· 计算的层状泥质砂岩含水饱和度与文献给出的含水饱和度的比较 | 第21-22
页 |
· 混合泥质砂岩导电效率电导率模型的求解方法 | 第22-24
页 |
· 混合泥质砂岩导电效率电导率模型参数确定 | 第24-25
页 |
· 确定有效孔隙度和总孔隙度 | 第24
页 |
· 确定层状泥质的含量 | 第24-25
页 |
· 确定胶结指数和饱和度指数 | 第25
页 |
· 导电效率电阻率模型的应用效果 | 第25-28
页 |
· 苏1 井实例分析与结果评价 | 第26
页 |
· 苏3 井实例分析与结果评价 | 第26-28
页 |
第三章 混合泥质砂岩ABC 电阻率模型研究 | 第28-41
页 |
· 混合泥质砂岩ABC 电导率模型 | 第28-30
页 |
· 层状泥质与分散泥质砂岩并联导电确定整个泥质砂岩电导率 | 第28
页 |
· 分散泥质砂岩 ABC 电导率模型 | 第28-29
页 |
· 混合泥质砂岩 ABC 电导率模型 | 第29
页 |
· 混合泥质砂岩 ABC 电导率模型预测含水泥质地层的 | 第29-30
页 |
· 混合泥质砂岩 ABC 电导率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2
页 |
· 不同泥质分布形式对模型的影响 | 第30-31
页 |
· 分散粘土阳离子交换容量对模型的影响 | 第31
页 |
· 胶结指数的变化对模型的影响 | 第31-32
页 |
· 系数b 的变化对模型的影响 | 第32
页 |
· 混合泥质砂岩 ABC 电导率模型的精度分析 | 第32-35
页 |
· 计算的含水泥质砂岩电导率与测量电导率的比较 | 第33
页 |
· 计算的含油泥质砂岩电导率与测量电导率的比较 | 第33-34
页 |
· 计算的层状泥质砂岩含水饱和度与文献给出的含水饱和度的比较 | 第34-35
页 |
· 混合泥质砂岩 ABC 电导率模型的求解方法 | 第35-37
页 |
· 混合泥质砂岩 ABC 电导率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37-38
页 |
· 确定有效孔隙度和总孔隙度 | 第37
页 |
· 确定层状泥质的含量 | 第37-38
页 |
· 确定系数m和饱和度指数n | 第38
页 |
· 确定系数b 和极限电导率C_(olim) | 第38
页 |
· ABC 电阻率模型的应用效果 | 第38-41
页 |
· 苏1 井实例分析与结果评价 | 第38-39
页 |
· 苏3 井实例分析与结果评价 | 第39-41
页 |
第四章 混合泥质砂岩颗粒导电电阻率模型研究 | 第41-55
页 |
· 均匀颗粒电阻率模型 | 第41-42
页 |
· 混合泥质砂岩泥质包裹颗粒电阻率模型 | 第42-44
页 |
· 层状泥质与分散泥质砂岩并联导电确定整个泥质砂岩电阻率 | 第42
页 |
· 分散泥质砂岩泥质包裹颗粒电阻率模型 | 第42-43
页 |
· 完全含水混合泥质砂岩泥质包裹颗粒电阻率模型 | 第43
页 |
· 含油气混合泥质砂岩泥质包裹颗粒电阻率模型 | 第43
页 |
· 混合泥质砂岩泥质包裹颗粒电阻率模型确定R_t 的方法 | 第43-44
页 |
· 混合泥质砂岩泥质包裹颗粒电阻率模型预测含水泥质砂岩地层的C_0 和C_w的关系 | 第44
页 |
· 混合泥质砂岩泥质包裹颗粒电阻率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7
页 |
· 不同泥质分布形式对模型的影响 | 第44-45
页 |
· 包裹粘土电阻率的变化对模型的影响 | 第45
页 |
· 砂岩颗粒电阻率的变化对模型的影响 | 第45-46
页 |
· 胶结指数的变化对模型的影响 | 第46
页 |
· 饱和度指数的变化对模型的影响 | 第46-47
页 |
· 混合泥质砂岩泥质包裹颗粒电阻率模型的精度分析 | 第47-49
页 |
· 计算的含水泥质砂岩电导率与测量电导率的比较 | 第47-48
页 |
· 计算的含油泥质砂岩电导率与测量电导率的比较 | 第48
页 |
· 计算的层状泥质砂岩含水饱和度与文献给出的含水饱和度的比较 | 第48-49
页 |
· 混合泥质砂岩泥质包裹颗粒电阻率模型的求解方法 | 第49-51
页 |
· 混合泥质砂岩泥质包裹颗粒电阻率模型参数确定 | 第51-53
页 |
· 确定有效孔隙度和总孔隙度 | 第51-52
页 |
· 确定层状泥质的含量 | 第52
页 |
· 确定胶结指数和饱和度指数 | 第52-53
页 |
· 确定包裹粘土电阻率、干粘土含量 | 第53
页 |
· 颗粒导电电阻率模型的应用效果 | 第53-55
页 |
· 苏1 井实例分析与结果评价 | 第53
页 |
· 苏3 井实例分析与结果评价 | 第53-55
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55-58
页 |
致谢 | 第58-59
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
页 |
附图 | 第61-70
页 |
详细摘要 | 第70-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