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 传统秸秆还田技术 | 第10-13页 |
· 秸秆还田方式 | 第10-12页 |
· 秸秆还田的生态效应 | 第12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 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技术 | 第13-14页 |
· 秸秆快速腐熟还田的含义 | 第13页 |
· 秸秆快速腐熟还田菌剂的分类 | 第13页 |
· 秸秆降解/腐熟菌剂的应用效果研究 | 第13-14页 |
· 秸秆腐熟还田的实际应用问题 | 第14-15页 |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方法 | 第15-16页 |
2 引言 | 第16-17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7-22页 |
· 试验设计 | 第17-20页 |
· 室内试验 | 第17-18页 |
· 盆栽试验 | 第18-19页 |
· 大田试验 | 第19-20页 |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0-21页 |
· 秸秆失重率 | 第20页 |
· 微生物计数 | 第20页 |
· 秸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 第20-21页 |
· 土壤活性有机碳 | 第21页 |
· 植株生长情况及产量 | 第21页 |
· 数据测定方法及分析 | 第21-22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2-47页 |
· 秸秆降解菌剂的制备 | 第22-29页 |
· 秸秆降解菌株的优化组合筛选 | 第22页 |
· 碳源种类对秸秆的降解影响 | 第22-24页 |
· 氮源种类对秸秆的降解影响 | 第24-25页 |
· 钾素种类对秸秆的降解情况 | 第25-27页 |
· 摇瓶条件下添加各种外源物质对秸秆降解的影响 | 第27-28页 |
· 稻壳替代草炭作为吸附材料制备菌剂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 第28页 |
· 小结 | 第28-29页 |
· 盆栽条件下施用菌剂对秸秆降解的影响 | 第29-34页 |
· 盆栽条件下施用菌剂对小麦秸秆失重率、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率的影响 | 第29-31页 |
· 盆栽条件下施用菌剂对水稻秸秆失重率、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 盆栽条件下施用菌剂对玉米秸秆失重率、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率的影响 | 第32-34页 |
· 盆栽条件下施用菌剂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34-35页 |
· 施用菌剂处理水稻秸秆对小麦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34-35页 |
· 施用菌剂处理小麦秸秆对玉米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35页 |
· 大田条件下施用菌剂对秸秆降解的影响 | 第35-40页 |
· 大田条件下施用菌剂对小麦秸秆失重率、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大田条件下施用菌剂对水稻秸秆失重率、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率的影响 | 第36-38页 |
· 大田条件下施用菌剂对玉米秸秆失重率、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率的影响 | 第38-40页 |
· 大田条件下施用菌剂的秸秆还田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40-41页 |
· 玉米秸秆大田促腐降解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 | 第40页 |
· 小麦秸秆大田促腐降解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小麦秸秆大田促腐降解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的影响 | 第41页 |
· 秸秆促腐还田关键指标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作物苗期生长的影响 | 第41-47页 |
· 不同秸秆还田长度对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第41-43页 |
· 不同秸秆还田长度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43页 |
· 秸秆还田量及菌剂用量对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 秸秆还田量及菌剂用量对小麦出苗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 秸秆还田量及菌剂用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45页 |
· 小结 | 第45-47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7-51页 |
· 秸秆降解过程的阶段特征 | 第47-48页 |
· 秸秆降解菌剂对秸秆降解影响分析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ABSTRACT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