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重建技术的增强现实遮挡问题的研究和可视化重现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二维图像特征检测与特征匹配 | 第14-20页 | 2.1 图像特征检测方法的研究 | 第14-17页 | 2.1.1 SIFT图像特征检测 | 第14-15页 | 2.1.2 SURF图像特征检测 | 第15-16页 | 2.1.3 ORB图像特征检测 | 第16-17页 | 2.2 图像特征匹配算法的研究 | 第17-19页 | 2.2.1 基于图像像素灰度值匹配 | 第18-19页 | 2.2.2 基于图像几何特征的匹配 | 第1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多角度图像的三维重建方法研究 | 第20-48页 | 3.1 相机的标定 | 第20-24页 | 3.1.1 相机成像过程 | 第20-23页 | 3.1.2 相机标定方法 | 第23-24页 | 3.2 基于SFM的稀疏点云重建 | 第24-26页 | 3.2.1 本质矩阵获取 | 第24-25页 | 3.2.2 点云的求取 | 第25-26页 | 3.3 基于PMVS的图像稠密点云重建 | 第26-30页 | 3.3.1 基本概念 | 第26-28页 | 3.3.2 PMVS算法重建流程 | 第28-30页 | 3.4 PMVS算法的优化 | 第30-33页 | 3.4.1 PMVS算法存在的问题 | 第30页 | 3.4.2 PMVS算法的改进 | 第30-31页 | 3.4.3 算法参数寻优策略 | 第31-32页 | 3.4.4 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 | 第32-33页 | 3.5 三维重建实现虚实遮挡系统 | 第33-43页 | 3.5.1 降噪过程 | 第34-36页 | 3.5.2 三维场景重建 | 第36页 | 3.5.3 LK光流算法 | 第36-38页 | 3.5.4 ICP算法跟踪定位 | 第38-40页 | 3.5.5 LK-ICP结合算法 | 第40-43页 | 3.6 实验结果 | 第43-47页 | 3.6.1 PMVS实验结果 | 第43-45页 | 3.6.2 LK-ICP结合算法实验 | 第45-46页 | 3.6.3 虚实遮挡实验结果 | 第46-4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增强现实遮挡效果实现的衡量指标和可视化方案 | 第48-59页 | 4.1 增强现实场景的功能划分 | 第48-52页 | 4.1.1 信息扩展和呈现类产品 | 第48-49页 | 4.1.2 指示标记类产品 | 第49-50页 | 4.1.3 物体建模重现类产品 | 第50-51页 | 4.1.4 游戏娱乐类产品 | 第51页 | 4.1.5 衡量指标的总结 | 第51-52页 | 4.2 增强现实虚实遮挡的可视化方案 | 第52-58页 | 4.2.1 轮廓线标记法 | 第52-54页 | 4.2.2 不透明度法 | 第54-55页 | 4.2.3 色彩修饰法 | 第55-57页 | 4.2.4 模型闪烁法 | 第57-5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虚实遮挡可视化方案的实验和分析 | 第59-70页 | 5.1 环境与物体虚实区别下的遮挡关系处理 | 第60-63页 | 5.1.1 虚拟物体为静态,真实场景为静态下的虚实遮挡关系处理 | 第60-61页 | 5.1.2 虚拟物体为动态,真实场景为静态下的虚实遮挡关系处理 | 第61-63页 | 5.1.3 虚拟物体为动态,真实场景为动态下的虚实遮挡关系处理 | 第63页 | 5.2 虚实遮挡评价体系实验设计 | 第63-67页 | 5.2.1 实验结构 | 第63页 | 5.2.2 层次分析法 | 第63-67页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7-7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1页 | 6.1 研究成果总结 | 第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