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16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白首乌 | 第12-13页 |
1.3 果胶 | 第13页 |
1.3.1 果胶的分类 | 第13页 |
1.3.2 果胶的应用 | 第13页 |
1.4 姜黄素 | 第13-14页 |
1.4.1 姜黄素的性质 | 第13页 |
1.4.2 姜黄素应用 | 第13-14页 |
1.5 蛋白质纳米运载体 | 第14页 |
1.6 蛋白质/多糖复合 | 第14页 |
1.7 高内相乳液 | 第14-15页 |
1.8 课题的研究意义以及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8.1 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1.8.2 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2 姜黄素与白首乌蛋白以及大豆分离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16-26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实验材料、试剂和设备 | 第16-17页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16页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16-17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7-18页 |
2.3.1 白首乌蛋白制备 | 第17页 |
2.3.2 稳态荧光检测 | 第17页 |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17页 |
2.3.4 圆二色谱(CD)分析 | 第17页 |
2.3.5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第17页 |
2.3.6 水动力学直径(DZ)与ζ-电势分析 | 第17页 |
2.3.7 Cur热稳定性分析 | 第17-18页 |
2.4 统计分析 | 第18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18-25页 |
2.5.1 稳态荧光光谱分析 | 第18-21页 |
2.5.2 FT-IR分析 | 第21-22页 |
2.5.3 远紫外CD分析 | 第22-23页 |
2.5.4 DSC热谱分析 | 第23页 |
2.5.5 DLS分析 | 第23-24页 |
2.5.6 Cur热稳定性分析 | 第24-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负载姜黄素的白首乌蛋白-果胶纳米输送体系构建 | 第26-33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26-27页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6页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6-27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3.3.1 白首乌蛋白/果胶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27页 |
3.3.2 姜黄素-白首乌蛋白/果胶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27页 |
3.3.3 纳米颗粒尺寸及电势测定 | 第27页 |
3.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27页 |
3.3.5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第27页 |
3.3.6 纳米颗粒的稳定性 | 第27页 |
3.3.7 紫外光照稳定性实验 | 第27页 |
3.3.8 模拟消化实验 | 第27-28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28-32页 |
3.4.1 姜黄素白首乌蛋白/果胶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28页 |
3.4.2 纳米颗粒尺寸及电势测定 | 第28-29页 |
3.4.3 姜黄素-白首乌蛋白/果胶纳米颗粒的固态表征 | 第29-31页 |
3.4.4 纳米颗粒的稳定性 | 第31页 |
3.4.5 纳米颗粒对Cur的保护 | 第31-32页 |
3.4.6 姜黄素体外生物可给性 | 第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白首乌蛋白-果胶组装行为与流变表征 | 第33-39页 |
4.1 引言 | 第33页 |
4.2 实验材料、试剂和设备 | 第33页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3页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3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4.3.1 复合混合物的制备 | 第33页 |
4.3.2 复合水溶液直径(Dz) | 第33-34页 |
4.3.3 CAP与 PECTIN凝聚物的制备 | 第34页 |
4.3.4 流变实验测定 | 第34页 |
4.3.5 凝聚物持油性测定 | 第34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34-38页 |
4.4.1 复合水溶液粒径 | 第34-36页 |
4.4.2 凝聚物流变性能分析 | 第36-37页 |
4.4.2.1 凝聚物粘弹性分析 | 第36-37页 |
4.4.2.2 凝聚物频率分析 | 第37页 |
4.4.3 持油性测定 | 第37-3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5 白首乌蛋白-果胶-玉米油三元高内相乳液制备研究 | 第39-48页 |
5.1 引言 | 第39页 |
5.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39-40页 |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9页 |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9-40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40页 |
5.3.1 白首乌蛋白/果胶复合胶体的制备 | 第40页 |
5.3.2 高内相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 第40页 |
5.3.3 乳液的外观 | 第40页 |
5.3.4 乳液微观结构 | 第40页 |
5.3.5 高内相乳液流变测试 | 第40页 |
5.4 统计分析 | 第40页 |
5.5 结果与讨论 | 第40-46页 |
5.5.1 乳液外观 | 第40-41页 |
5.5.2 乳液微观结构 | 第41-43页 |
5.5.3 高内相乳液流变学分析 | 第43-4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6 负载姜黄素的白首乌蛋白/果胶/玉米油三元高内相乳液制备研究 | 第48-56页 |
6.1 引言 | 第48页 |
6.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48-49页 |
6.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8页 |
6.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8-49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6.3.1 白首乌蛋白/果胶复合胶体制备 | 第49页 |
6.3.2 白首乌蛋白/果胶复合胶体pH调节 | 第49页 |
6.3.3 负载姜黄素的乳液制备 | 第49页 |
6.3.4 负载姜黄素高内相乳液外观 | 第49页 |
6.3.5 负载姜黄素高内相乳液流变特性 | 第49页 |
6.3.6 抗紫外辐照实验 | 第49-50页 |
6.4 结果与分析 | 第50-55页 |
6.4.1 负载姜黄素高内相乳液外观 | 第50-51页 |
6.4.2 负载姜黄素高内相乳液流变学分析 | 第51-54页 |
6.4.2.1 负载姜黄素高内相乳液粘度图 | 第51页 |
6.4.2.2 负载姜黄素高内相乳液频率分析 | 第51-52页 |
6.4.2.2 负载姜黄素高内相乳液触变性能分析 | 第52-54页 |
6.4.2.2.1 常温下触变分析 | 第52-53页 |
6.4.2.2.2 高温下触变分析 | 第53-54页 |
6.4.3 负载姜黄素高内相乳液抗辐照性能 | 第54-5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