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网

中国学生所犯的缺省和冗余两类错误的语料库研究

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站内搜索    
分类:教育论文网→文学论文→常用外国语论文英语论文语文教学论文
中国学生所犯的缺省和冗余两类错误的语料库研究
论文目录
 
Acknowledgement第1-4 页
Declaration第4-6 页
英文摘要第6-7 页
List of Abbreviations第7-8 页
List of Tablesand Figures第8-13 页
Chapter 1 Introduction第13-18 页
  1.1 Significance of thepresent study第13-15 页
  1.2 Research Orientation第15-16 页
  1.3 Contents of the Present Study第16-18 页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第18-44 页
  2.1 Contrastive Analysis第18-21 页
    2.1.1 Definitionand Assumptions of CA第18-19 页
    2.1.2 Major Researchers and Their Studies第19-20 页
    2.1.3 A Brief Summary第20-21 页
  2.2 Error Analysis第21-25 页
    2.2.1 The Decline of CA and the Rise of EA第21 页
    2.2.2 Major Researchers of EAand Their Studies第21-23 页
    2.2.3 Classification of Errors第23-24 页
    2.2.4 Comparison of EAwith CA第24-25 页
    2.2.5 A Brief Summary第25 页
  2.3 Interlanguage第25-29 页
    2.3.1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language第25-26 页
    2.3.2 Major Researchers of Interlanguage and Their Studies第26-28 页
    2.3.3 Studies on IL:from CA to EA第28-29 页
  2.4 Corpus Linguistics第29-42 页
    2.4.1 Definition of Corp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rpus Linguistics第30 页
    2.4.2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Corpus Linguistic第30-33 页
    2.4.3 The Classification of Corpus第33 页
    2.4.4 Methodology for Corpus-Based Studies第33-34 页
    2.4.5 The Principles for Gathering Data of Corpora第34-35 页
    2.4.6 Studies on Corpus Linguistic第35-36 页
    2.4.7 Corpus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第36-37 页
    2.4.8 Corpus-Based Language Studies第37-39 页
    2.4.9 IL Corpora and IL Studies Based on Corpus第39-40 页
    2.4.10 Corpora-Construction in China----Introducing CLEC第40-42 页
    2.4.11 Comments and Summary第42 页
  2.5 Summary of Chapter Two第42-44 页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第44-49 页
  3.1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Present Study第44-46 页
  3.2 Two Types of Errors under Investigation第46-47 页
  3.3 Variables in the Present Study第47 页
  3.4 Specific Research Questions第47-49 页
Chapter 4 Methodology第49-57 页
  4.1 Corpus Approach第49 页
  4.2 Subjects Selection第49-50 页
  4.3 Data Selection第50-52 页
    4.3.1 Retrieving Data from Computer第50-51 页
    4.3.2 Counting the Errors第51-52 页
  4.4 Data Classification第52-56 页
    4.4.1. With-Group and between-Group Classification第52-54 页
    4.4.2. Specific Word Classification第54-55 页
    4.4.3. Absence/Redundancy Structure Classification第55-56 页
  4.5 Summary第56-57 页
Chapter 5 Resultsand Discussion第57-96 页
  5.1 Absenceand Redundancy in Terms of Word Class第57-61 页
    5.1.1 Absence of Words Attached to Different Word Classes第57-59 页
    5.1.2 Redundancy of Words Attached to Different Word Classes第59-60 页
    5.1.3 The Comparative Results of Redundancy vs.Absence第60-61 页
    5.1.4 Summary第61 页
  5.2 Results of Absence/Redundancy for Specific Words第61-70 页
    5.2.1 Redundancy/Absence of Specific Preposition第62-65 页
      5.2.1.1 Redundancy of Specific Preposition第62-64 页
      5.2.1.2 Absence of Specific Prepositions第64-65 页
      5.2.1.3 Comparative Results of Absence vs.Redundancy of Specific Prepositions第65 页
    5.2.2 Redundancy/Absence of Specific Conjunctions第65-69 页
      5.2.2.1 Redundancy of Specific Conjunctions第66-67 页
      5.2.2.2 Absence of Specific Conjunctions第67-69 页
      5.2.2.3 Comparative Results of Absence vs.Redundancy of Specific Preposition第69 页
    5.2.3 Summary第69-70 页
  5.3 AStructural Analysis of Absence & Redundancy第70-78 页
    5.3.1 Absence Structural Analysis a Sample Case of Preposition"in"第70-71 页
    5.3.2 Redundancy Structural Analysis a sample case of Preposition"of"第71-75 页
    5.3.3 Absence Structural Analysis:a sample case "of"and"第75-77 页
    5.3.4 Redundancy Structural Analysis:a sample cases of"and"第77-78 页
    5.3.5 Summary第78 页
  5.4 Summary of the Results第78-79 页
  5.5 Discussion of Major Results第79-82 页
    5.5.1 Relationship between Absence/Redundancy and English Proficiency第79-81 页
    5.5.2 Relationship between Absence and Redundancy第81-82 页
  5.6 Factors behind Absence and Redundancy第82-89 页
    5.6.1 L1-Dependent Factors第82-84 页
    5.6.2 L2-Related Factors第84-87 页
      5.6.2.1 Incomplete Application of Rules第84-86 页
      5.6.2.2 L2-Transfer第86-87 页
      5.6.2.3 Incomplete Master of Phrases第87 页
    5.6.3 Cognitive Factors第87-89 页
    5.6.4 Factors Related to Teaching Strategies第89 页
  5.7 Explanation to the Results第89-92 页
  5.8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第92-94 页
  5.9 Summary第94-96 页
Chapter 6 Conclusion第96-99 页
  6.1 ABrief Review第96 页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第96-99 页
    6.2.1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study第96-97 页
    6.2.2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Studies第97-99 页
Appendices第99-119 页
  Appendix 1 Redundancy frequency of specific words第99-100 页
  Appendix 2 Absence frequency of specific words第100-101 页
  Appendix 3 Redundancy frequency order of specific pronouns.第101-102 页
  Appendix 4 Absence frequency order of specific pronouns.第102-103 页
  Appendix 5 Redundancy frequency order of specific conjunctions第103-104 页
  Appendix 6 Absence frequency order of specific conjunctions第104 页
  Appendix 7 Absence frequency order of specific prepositions第104-105 页
  Appendix 8 Redundancy frequency order of specific prepositions第105-106 页
  Appendix 9 Theredundancy structure of preposition"on"第106-107 页
  Appendix 10 The redundancy structure of indefinite article"a/an"第107-108 页
  Appendix 11 Theredundancy structure of conjunction"and"第108-109 页
  Appendix 12 Theredundancy structure of preposition”with第109-110 页
  Appendix 13 Theredundancy structure of conjuncition"but"第110-111 页
  Appendix 14 Theredundancy structure of preposition"at"第111-112 页
  Appendix 15 Theredundancy structure of preposition"of"第112-113 页
  Appendix 16 The absence structure of preposition"in"第113-114 页
  Appendix 17 The absence structures of preposition"of"第114-115 页
  Appendix 18 The absence structure of conjunction"and"第115-116 页
  Appendix 19 The absence structure of preposition"to"第116-117 页
  Appendix 20 The absence structure of preposition"for"第117-118 页
  Appendix 21 The absence structure of preposition"with"第118-119 页
References第119-123页

本篇论文共123页,点击这进入下载页面
 
更多论文
中国学生所犯的缺省和冗余两类错误
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文化翻译
品牌名称翻译:顺应论的方法
论汉语提升动词
语言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的关系--In
言语行为中的礼貌策略
现代汉语定语从句结构的生成语法研
习语:文化负载与翻译
翻译不完美性:沃夫理论的解释
清末民初侦探小说的翻译
中国中学生外语焦虑研究--以全国英
中国英语课堂言语行为的习得--语法
中国英语学生在汉译英过程中使用词
汉语话语中推理照应的语用研究
翻译课堂上的输入与交际法的应用
评价词组释义和句子释义在生词的理
英语发音自我概念对中国英语学习者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意识流手法
语言输出能促进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语
英语人称代词第三人称单数在英语记
法庭应答语的顺应性研究
话语标记语及其对法庭提问理解的关
公司会议的批评话语分析
从《黑奴吁天录》到《汤姆大伯的小
文化因素对法律词语翻译的影响
法庭提问中叙事的结构构建与使用
一项关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写作及修
“脱口秀”节目中的话题转换
庭审过程中作为交际策略的参数调控
苏曼殊译作的多维度描述性研究
论介词短语“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
论例证功能的对等
法汉词典中隐喻信息的表征
中国民事判决书意识形态意义的批评
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文体的功能
对情状体假说的检验——中国学生一
论《吉姆爷》中的印象主义
美国公司法中术语的概念分析和翻译
法律翻译中的文体问题研究
多义熟词的理解性和产出性词汇知识
连贯及其对连续传译的意义
有目的地翻译——以目的论为指导的
网络接力聊天的对话分析——当前聊
福克纳小说的圣经原型研究
《红楼梦》之诗词文化内容的翻译
《卧虎藏龙》电影字幕翻译的功能主
译家张爱玲及其小说的翻译
对外宣传资料的归化翻译
二语隐喻理解中的文化制约现象
模糊语言在广告中的语用运用
对英语心理动词习得的解释——关于
原交际忠实翻译论
连续传译中的语篇结构转换模式
王颖电影中的华人形象
莎剧中的女扮男装现象
中英销售书的体裁分析
学习词典系统配例一般原则
广告语言的劝导性研究
对旅游景点介绍文章的体裁分析
组织中的双人模糊沟通:下属对上司
中国学生英语阅读目的对篇章处理策
话剧语言动作性的翻译——一个话剧
试论乔治·艾略特的人文宗教
乔伊斯《肖像》中的自然主义和现代
中国大学生称赞答语顺应社交世界的
CET口语考试对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大
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我概念的
法庭会话中的修正策略
《英雄》的归化:中文电影字幕英译
汉语助词在外向型汉法词典中的处理
汉法词典中新词语的收录原则
中国初中生英语自我概念的形成:论
从关联理论看广告策略
从顺应论的角度看即兴会话中的修正
法律翻译的准确性
从信息理论视角看文化可译性
咨询公司终结报告建议部分的情态研
场独立/依赖的认知风格对语言测试成
英语学习对中国儿童拼音拼写及辨认
义项的区分与描写--关于多义词的认
刻意曲解: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策略
语义提取:基于第二语言词汇能力角
男权隐忧:007电影中的男性神话
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对招聘广告的功
以体裁为基础分析和教授《致股民的
政治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
论翻译中文化价值的保留
普奈斯神话:后女性主义重读
《呼啸山庄》中耐莉·丁恩的叙述功
意识形态对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字
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句法运用——
中国学生的英语自我概念与英语课堂
她是谁?——解读德沃金的《冰与火
描述性法律文本中的人际意义
从文本层次理论看汉诗英译文本的翻
《米德尔马楔》女主人公多萝茜娅的
再读《茶馆》:从语篇翻译理论看地
测试方法对于听力理解的影响——NM
探讨中国外语学习者英语习语习得模
对全英班学生二语词汇知识(意义和
国际商务条约中状语从句的翻译研究
女性主义框架下的翻译研究--A Stud
从英语立法语言特点看汉英立法文本
从认知角度培养英语学习中的隐喻能
中英文求职信的体裁对比分析
宾馆宣传册的语言分析——韩礼德模
律师辩论中的模糊限制现象的语用分
反思归化与异化之争
死亡本能与生命本能:对《恋爱中的
二语词汇习得方法理论背景探索--An
奥瑟罗的他性在原剧和帕克电影中的
中美公司英文简介中的文化迁移现象
归化异化再思考:后殖民语境下的翻
文学作品的可译限度——论《水浒传
通过定语从句考察中国外语学习者的
图式理论在口译及口译训练中的实现
在字幕翻译中改写:赞助人和技术的
诉状叙事结构的研究
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句子理解
 
对比分析论文 错误分析论文 中介词论文 缺省 冗余 语料库论文
版权申明:目录由用户邹生**提供,www.51papers.com仅收录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这篇论文目录请点击这里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站内搜索引擎||站点地图||在线购卡|
版权所有 教育论文网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