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网

五味子体细胞胚再生植株生长特性及多倍体诱导研究

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站内搜索    
分类:教育论文网→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木本论文
五味子体细胞胚再生植株生长特性及多倍体诱导研究
论文目录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英文缩略表第14-15页
第一章 引言第15-20页
  1.1 五味子繁殖方式研究概况第15页
  1.2 植物组培苗壮苗移栽研究第15-16页
  1.3 植物组培苗光合特性研究第16页
  1.4 药用植物根状茎研究进展第16-17页
  1.5 药用植物多倍体研究第17-19页
    1.5.1 多倍体植株获得途径第17-18页
    1.5.2 秋水仙素诱导植物形成多倍体的影响因素第18页
    1.5.3 再生植株倍性鉴定第18-19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第二章 五味子体细胞胚组培苗壮苗移栽研究第20-27页
  2.1 试验材料第20页
  2.2 试验方法第20-22页
    2.2.1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五味子组培苗壮苗生长的影响第20页
    2.2.2 不同光质和不同光照时间对五味子组培苗壮苗生长的影响第20-21页
    2.2.3 不同移栽基质对五味子组培苗生长量及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第21页
    2.2.4 不同保湿时间和湿度对五味子组培苗生长量及成活率的影响第21-22页
    2.2.5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第22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2-25页
    2.3.1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五味子组培苗壮苗生长的影响第22页
    2.3.2 不同光质和不同光照时间对五味子组培苗壮苗生长的影响第22-23页
    2.3.3 不同移栽基质对五味子组培苗生长量及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第23-24页
    2.3.4 不同保湿时间和湿度对五味子组培苗生长量及成活率的影响第24-25页
  2.4 讨论第25-27页
    2.4.1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五味子组培苗壮苗生长的影响第25页
    2.4.2 不同光质和不同光照时间对五味子组培苗壮苗生长的影响第25-26页
    2.4.3 不同移栽基质对五味子组培苗生长量及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第26页
    2.4.4 不同保湿时间和湿度对五味子组培苗生长量及成活率的影响第26-27页
第三章 五味子组培苗地下横走茎生长特性及茎尖的转录组差异研究第27-35页
  3.1 试验材料第27页
    3.1.1 五味子组培苗生长特性调查第27页
    3.1.2 五味子地下横走茎与地上茎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第27页
  3.2 试验方法第27-28页
    3.2.1 五味子组培苗和实生苗腋芽发生差异第27页
    3.2.2 五味子组培苗地下横走茎生长动态调查第27页
    3.2.3 五味子地下茎尖与地上茎尖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第27-28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28-34页
    3.3.1 五味子组培苗地下横走茎发生特性第28-29页
    3.3.2 五味子组培苗地下横走茎生长动态分析第29-30页
    3.3.3 测序数据产出、组装统计及质量评估第30页
    3.3.4 功能注释和分类第30-31页
    3.3.5 地下茎尖特异高表达基因第31-32页
    3.3.6 地下茎尖中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第32-33页
    3.3.7 根、根毛及侧根的发生相关的差异基因第33-34页
  3.4 讨论第34-35页
    3.4.1 体细胞胚途径组培苗腋芽着生状态及地下横走茎发生第34页
    3.4.2 地下茎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第34-35页
第四章 不同类型五味子苗光合特性研究第35-40页
  4.1 试验材料第35页
  4.2 试验方法第35-36页
    4.2.1 光合日变化测定第35页
    4.2.2 光响应测定第35页
    4.2.3 CO_2响应测定第35页
    4.2.4 饱和光强下瞬时光合特性测定第35-36页
    4.2.5 统计分析第36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36-38页
    4.3.1 不同类型五味子苗光合日变化特征第36页
    4.3.2 不同类型五味子苗光响应曲线比较第36-37页
    4.3.3 不同类型五味子苗CO_2响应曲线比较第37-38页
    4.3.4 不同类型五味子苗饱和光强下瞬时光合特性分析第38页
  4.4 讨论第38-40页
    4.4.1 不同类型五味子苗光合日变化特征第38-39页
    4.4.3 不同类型五味子苗光及CO_2响应曲线特征第39-40页
第五章 五味子多倍体诱导第40-45页
  5.1 试验材料第40页
1 )植物材料第40页
2 )主要试剂第40页
3 )仪器设备第40页
  5.2 试验方法第40-41页
    5.2.1 秋水仙素溶液配制第40页
    5.2.2 培养基配制第40页
    5.2.3 诱导胚性愈伤及植株再生第40-41页
    5.2.4 倍性鉴定第41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41-44页
    5.3.1 秋水仙素处理对五味子体细胞胚诱导的影响第41-42页
    5.3.2 体细胞胚倍性鉴定第42-44页
  5.4 讨论第44-45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2页
附录第52-56页
致谢第56-57页
作者简历第57页

本篇论文共57页,点击这进入下载页面
 
更多论文
五味子体细胞胚再生植株生长特性及
基因编辑创制玉米母体孤雌生殖单倍
AtDCGS和β-Zein共表达转基因大豆材
玉米散粉期的基因定位与全基因组选
基于E1基因表达调控的大豆生育期性
水稻寡分蘖突变体rcn20的基因克隆与
棉花陆海回交自交系群体农艺性状初
中棉所63杂种优势及其对高温逆境的
贵州地区紫花苜蓿生长状况评价及其
小麦52个产量、品质、抗性和适应性
中国短绒野大豆(G.tomentella)和
野生大豆种子硬实相关QTL发掘
小麦—冰草7P附加系、易位系的鉴定
东北黑土区春玉米控释肥施用的生态
陆地棉株高与纤维品质QTL定位及亲本
复合氨基酸制剂对小白菜和棉花抗逆
灰飞虱体内与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核
酰胺类杀虫剂在3种小作物中的残留归
绿针假单胞菌XF10对烟草黑胫病菌的
大蒜根系腐解物对植烟土壤有害真菌
连作和芽胞杆菌对黄瓜枯萎病菌菌丝
津川钝绥螨捕食烟粉虱的能力及其繁
麦长管蚜气味结合蛋白原核表达及结
基于碳稳定同位素技术的亚洲玉米螟
熏蒸对设施栽培土壤中微量元素形态
水稻Xoo诱导表达基因Xig1的克隆与功
烟草抗青枯病突变体的鉴定与转录组
烟草抗赤星病主效QTL候选基因的初步
白菜根肿病抗性基因的鉴定与聚合
小麦农家品种大白麦和中间偃麦草导
山西省苹果园施用农药职业暴露及风
茶尺蠖两近缘种的生物学特性差异和
我国葡萄灰霉病菌对主要杀菌剂的抗
GhPR5K调控棉花抗黄萎病的分子机制
黄瓜花叶病毒侵染与烟草细胞自噬相
砂引草内生菌多样性及一株内生菌Al
一种吡唑并嘧啶衍生物对黄瓜枯萎病
中国五省小麦叶锈菌群体的分子遗传
桃穿孔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番茄、马铃薯及西瓜病毒病的病原鉴
大豆Rhg1位点上抗大豆胞囊线虫相关
丽蚜小蜂取食糖分对寄生烟粉虱的影
小麦骨干亲本周8425B白粉病成株抗性
拓展的混合样本分析法Ext-BSA及其在
长江中下游稻区稻瘟病菌对稻瘟灵和
不同生境下空心莲子草转录组、代谢
种间竞争对入侵植物黄顶菊氮素利用
基于气象条件的我国马铃薯晚疫病区
绿豆枯萎病病原菌小种鉴定及抗源筛
Cry1Ai蛋白杀虫活性的定向改造
白背飞虱水状唾液蛋白质组学分析及
杀菌剂雾滴杀伤半径与小麦白粉病防
麦长管蚜实验室和田间种群的温度适
抗大豆胞囊线虫病新基因发掘与利用
基于F2和RIL群体的棉花
苹果蠹蛾抗药性相关基因家族和关键
多杀菌素抗性对西花蓟马适合度的影
基于CFD的人工光型植物工厂通风模拟
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包衣对玉米和大
纵轴流稻麦联合收获机后切碎抛撒装
油菜联合收割机割台参数优化研究
基于3WQF80-10油动无人直升机机架振
多段式喷杆动力学特性分析与结构优
捕食性蝽类昆虫的DNA条形码研究
手扶式甘薯碎蔓还田机设计与优化
金龟子绿僵菌诱导花生根建立共生的
耕地集约化与规模化利用格局变化及
施用有机肥我国典型农田土壤温室气
吡虫啉对麦无网长管蚜生物学特性的
斜纹夜蛾Cry1Ca受体蛋白研究
农业气象灾害和气温降水对华北平原
种植范围变化下的东北水稻低温冷害
粘虫的定向行为及相关基因Cry2、Ma
利用转录组和16S测序技术评价Bt蛋白
四种重要植物病原物恒温扩增检测技
深松对土壤物理特性影响及畦灌灌水
海南岛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异特征及驱
果园有机肥旋切变深施肥机的研究与
遥感和统计数据融合的冬小麦分布提
黑龙江省大豆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辛硫磷与Cry1Ca对甜菜夜蛾的协同作
桃蚜报警信息素结合蛋白的鉴定及功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
西花蓟马感染球孢白僵菌后的生物学
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厌氧发酵工艺的研
呼伦贝尔草原物候遥感监测及其与气
水稻镉胁迫的代谢物差异研究
 
五味子论文 体细胞胚论文 组培苗论文 生长特性论文 多倍体论文
版权申明:目录由用户大漠**提供,www.51papers.com仅收录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这篇论文目录请点击这里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站内搜索引擎||站点地图||在线购卡|
版权所有 教育论文网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