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目的 | 第13页 |
1.1.3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0页 |
1.3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20-21页 |
1.3.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21页 |
1.3.2 赋权理论 | 第21页 |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21-22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成都市黄忠街道公民议事治理案例的典型性 | 第24-27页 |
2.1 我国社区治理发展中的主要困惑 | 第24-25页 |
2.1.1 社区居民“形式有权”而“实际无权” | 第24页 |
2.1.2 政府、社区和社会组织之间的权利界限确定性不强 | 第24页 |
2.1.3 社区主体和社区组织用权的能力培育有效性不高 | 第24-25页 |
2.2 成都市黄忠街道公民议事治理案例的典型性 | 第25-27页 |
2.2.1 政府还权于民回归服务本位具有代表性 | 第25页 |
2.2.2 合理的“权力清单”确权方式具有先进性 | 第25页 |
2.2.3 “公民议事会”培育治理主体行权能力具有解惑性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成都市黄忠街道公民议事治理案例描述 | 第27-39页 |
3.1 我国社区治理发展的基本情况 | 第27-29页 |
3.1.1 我国社区治理的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3.1.2 我国社区治理的发展现状 | 第28-29页 |
3.2 成都市黄忠街道公民议事治理基本情况 | 第29-30页 |
3.2.1 成都市黄忠街道公民议事治理的起因 | 第29页 |
3.2.2 成都市黄忠街道公民议事治理的动机和意图 | 第29-30页 |
3.3 成都市黄忠街道公民议事治理的主要历程 | 第30-35页 |
3.3.1 社区治理模式亟待创新实施 | 第30-31页 |
3.3.2 首创街道公民议事治理平台 | 第31-32页 |
3.3.3 独立运作议事委员筹建选举 | 第32页 |
3.3.4 广泛激发辖区居民参与热情 | 第32-33页 |
3.3.5 构建社区行权能力培育框架 | 第33-34页 |
3.3.6 制定社区议事协商权力清单 | 第34-35页 |
3.4 成都市黄忠街道公民议事治理的主要举措 | 第35-37页 |
3.4.1 清晰划定政府社区权力边界,变“大包大揽”为“权力归位” | 第35-36页 |
3.4.2 探索建立议事协商权力清单,变“形式放权”为“制度赋权” | 第36页 |
3.4.3 创新构建公民协商议事平台,变“用权无方”为“权力实现” | 第36-37页 |
3.5 成都市黄忠街道公民议事治理的主要成效 | 第37-39页 |
3.5.1 政府与居民间的权利界限更加清晰分明,权力源得以实现 | 第37页 |
3.5.2 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大幅提升,参与权得以实现 | 第37-38页 |
3.5.3 居民参与决策社区事务的能力大幅增强,决策权得以实现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成都市黄忠街道公民议事治理案例中的政府还权因素分析 | 第39-44页 |
4.1 政府还权是社区治理的关键性因素 | 第39-40页 |
4.1.1 政府还权解决了黄忠街道社区长期以来的“行政化”问题 | 第39页 |
4.1.2 政府还权使得黄忠街道社区回归社会事务,履行自治职能 | 第39-40页 |
4.2 政府还权成为关键性因素的合理性分析 | 第40-42页 |
4.2.1 政府还权有利于提升公民与政府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信息对称性 | 第40-41页 |
4.2.2 政府还权有利于建立委托代理关系中激励约束机制 | 第41页 |
4.2.3 政府还权有利于提升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和需求的耦合性 | 第41-42页 |
4.3 黄忠街道公民议事治理案例中政府还权的经验 | 第42-44页 |
4.3.1 建立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剥离社区行政职能 | 第42页 |
4.3.2 将基层社会事务管理权交还基层自治组织 | 第42-43页 |
4.3.3 培育社会组织,在组织中培育公共意识、承担公民责任 | 第43-44页 |
第五章 成都市黄忠街道公民议事治理案例中的合理确权因素分析 | 第44-49页 |
5.1 合理确权是社区治理的决定性因素 | 第44-45页 |
5.1.1 合理确权解决了“清单权力谁来用”的问题 | 第44页 |
5.1.2 合理确权解决了“哪些权力我能用”的问题 | 第44-45页 |
5.2 合理确权成为决定性因素的合理性分析 | 第45页 |
5.2.1 合理确权激发了社区的自治主动性 | 第45页 |
5.2.2 合理确权确立了社区治理主体间的权力结构 | 第45页 |
5.3 黄忠街道公民议事治理案例中合理确权的经验 | 第45-49页 |
5.3.1 创建公民议事平台,明确社区权力机构主体 | 第45-46页 |
5.3.2 建立议事权力清单,明确七类议事协商事项 | 第46-47页 |
5.3.3 引入“罗伯特”议事规则,明确权力运行方式 | 第47-49页 |
第六章 成都市黄忠街道公民议事治理案例中的权力实现因素分析 | 第49-53页 |
6.1 权力实现是社区治理的保证性因素 | 第49-50页 |
6.1.1 权力实现解决了公民权力通过何种形式运用到社区事务管理中的问题 | 第49页 |
6.1.2 权力实现解决了社区自治组织“议而无果”的问题 | 第49-50页 |
6.2 权力实现成为保证性因素的合理性分析 | 第50-51页 |
6.2.1 构建公民议事会明确权力实现的组织形式 | 第50页 |
6.2.2 明确议事规则和运行方式是权力实现的达成路径 | 第50页 |
6.2.3 议决事项的跟踪问效是权力实现的重要保证 | 第50-51页 |
6.3 黄忠街道公民议事治理案例中权力实现的经验 | 第51-53页 |
6.3.1 推行社区专项资金制度保证了社区治理的资金权 | 第51页 |
6.3.2 公民议事会按程序议定社区公共事务保证了社区治理的决策权 | 第51-52页 |
6.3.3 赋予居民对基层政府的评价监督等权力保证了社区治理的监督权 | 第52-53页 |
第七章 成都市黄忠街道公民议事治理案例的启示 | 第53-56页 |
7.1 政府还权于民回归服务本位是推动社区治理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 | 第53-54页 |
7.1.1 将社区事务决策权交还给社区居民是关键因素 | 第53页 |
7.1.2 政府还权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 第53-54页 |
7.2 精准界定政社间权力界线是推动社区治理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 第54-55页 |
7.2.1 权力清单模式有利于明晰政社间权力界限 | 第54页 |
7.2.2 权力清单模式建立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 第54-55页 |
7.3 有效培育社区主体行权能力是推动社区治理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 | 第55-56页 |
7.3.1 社区主体行权能力提升为社区治理注入不竭动力 | 第55页 |
7.3.2 社区主体行权能力培育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 第55-56页 |
第八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8.1 结论 | 第56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