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目的 | 第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 研究问题及内容 | 第18页 |
1.3.1 研究问题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研究的方法 | 第18-20页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5 分析框架 | 第20-22页 |
1.5.1 分析理论关联 | 第20-21页 |
1.5.2 协同治理是前提,护航创制法规管理全程 | 第21页 |
1.5.3 信任构建是关键,保障协同治理实施基础 | 第21页 |
1.5.4 效益导向是目标,确保协同治理长效常态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雅安市新村聚居点“创制法规”管理的案例描述 | 第22-32页 |
2.1 新村聚居点管理概述 | 第22-24页 |
2.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意义 | 第22页 |
2.1.2 全国新农村管理工作体系特点 | 第22-23页 |
2.1.3 法制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的内涵 | 第23-24页 |
2.1.4 新村聚居点创制法规的推行意义 | 第24页 |
2.2 雅安市新村聚居点“创制法规”管理的案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分析 | 第24-25页 |
2.3 雅安市新村聚居点“创制法规”管理主要过程 | 第25-28页 |
2.3.1 《雅安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制定阶段 | 第25-26页 |
2.3.2 实施阶段 | 第26-27页 |
2.3.3 效果产生阶段 | 第27页 |
2.3.4 结果评价阶段 | 第27-28页 |
2.4 雅安市新村聚居点“创制法规”管理的主要做法 | 第28-30页 |
2.4.1 确定“政府引导、居民主体、民主管理、自我服务” | 第28页 |
2.4.2 以法律形式确认设置自主管理委员会 | 第28页 |
2.4.3 制定议事办法和居民管理公约 | 第28-29页 |
2.4.4 规范新村聚居点管理经费的筹集与来源 | 第29页 |
2.4.5 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 第29-30页 |
2.5 雅安市新村聚居点“创制法规”管理的主要成效 | 第30-32页 |
2.5.1 巩固了灾后重建成果 | 第30页 |
2.5.2 增强了居民参与管理的主动性 | 第30页 |
2.5.3 提高了农村基层治理水平 | 第30-31页 |
2.5.4 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 第31-32页 |
第三章 雅安市新村聚居点“创制法规”管理的协同机制分析 | 第32-40页 |
3.1 协同治理的重要作用 | 第32-33页 |
3.1.1 发挥群众在新村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 第32页 |
3.1.2 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 第32-33页 |
3.1.3 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 第33页 |
3.2 成立“自管委”适应性原理分析 | 第33-35页 |
3.2.1 “自管委”概述 | 第33-34页 |
3.2.2 “自管委”的法定地位 | 第34页 |
3.2.3 “自管委”的实效性分析 | 第34-35页 |
3.3 协同治理中的各方主体 | 第35-37页 |
3.3.1 政府引导 | 第35页 |
3.3.2 村“两委”领导 | 第35-36页 |
3.3.3 “自管委”主导 | 第36页 |
3.3.4 居民自治 | 第36-37页 |
3.3.5 社会组织资源参与 | 第37页 |
3.4 协同治理的实现条件 | 第37-40页 |
3.4.1 以法制为基础运行 | 第37页 |
3.4.2 各方主体有效连接 | 第37-38页 |
3.4.3 管理信息公开透明 | 第38-40页 |
第四章 雅安市新村聚居点“创制法规”管理的信任机制分析 | 第40-47页 |
4.1 信任构建的重要作用 | 第40-41页 |
4.1.1 增强新村凝聚力 | 第40页 |
4.1.2 传达公开公平公正 | 第40页 |
4.1.3 实现自治、法治、德治 | 第40-41页 |
4.2 信任机制的构建 | 第41-45页 |
4.2.1 依法共同约定——居民公约 | 第41-42页 |
4.2.2 集体意志规范——议事办法 | 第42-43页 |
4.2.3 互惠互利推动——环境治理 | 第43页 |
4.2.4 长效机制统筹——财政保障 | 第43-44页 |
4.2.5 内外并重覆盖——监督考核 | 第44-45页 |
4.3 信任构建的实现条件 | 第45-47页 |
4.3.1 坚持以人为本 | 第45页 |
4.3.2 畅通群众诉求沟通 | 第45-46页 |
4.3.3 组织顺畅运作 | 第46-47页 |
第五章 雅安市新村聚居点“创制法规”管理的效益机制分析 | 第47-52页 |
5.1 追求效益的重要作用 | 第47-48页 |
5.1.1 形成明确目标导向 | 第47页 |
5.1.2 管理持续性 | 第47-48页 |
5.1.3 农村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 第48页 |
5.2 效益机制的运用 | 第48-50页 |
5.2.1 达到目标效益 | 第48-49页 |
5.2.2 提升生态效益 | 第49页 |
5.2.3 实现经济效益 | 第49-50页 |
5.3 追求效益的实现条件 | 第50-52页 |
5.3.1 注重可行性与可操作 | 第50页 |
5.3.2 履行管理责任和义务 | 第50-51页 |
5.3.3 完善各级监督 | 第51-52页 |
第六章 雅安市新村聚居点“创制法规”管理案例的经验启示 | 第52-56页 |
6.1 坚持协同治理 | 第52-53页 |
6.1.1 政府角色定位 | 第52页 |
6.1.2 “自管委”运行机制 | 第52页 |
6.1.3 强化民主参与意识 | 第52-53页 |
6.2 注重信任构建 | 第53-54页 |
6.2.1 制定公约是基础 | 第53页 |
6.2.2 参与议事是关键 | 第53-54页 |
6.2.3 监督激励是保障 | 第54页 |
6.3 强调追求效益 | 第54-56页 |
6.3.1 目标效益是基础 | 第54-55页 |
6.3.2 生态效益是提升 | 第55页 |
6.3.3 经济效益是动力 | 第55-56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