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手性和手性药物 | 第11-12页 |
1.2 光学纯对映体化学物的来源 | 第12-14页 |
1.2.1 从天然产物中提取 | 第12页 |
1.2.2 不对称合成法 | 第12-13页 |
1.2.3 外消旋体拆分法 | 第13-14页 |
1.3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 | 第14-17页 |
1.3.1 逆流色谱的发展 | 第14-15页 |
1.3.2 高速逆流色谱的特点 | 第15-16页 |
1.3.3 高速逆流色谱的原理 | 第16-17页 |
1.4 逆流色谱在手性药物分离中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第2章 双相识别高速逆流色谱手性分离苯基琥珀酸对映体 | 第20-29页 |
2.1 引言 | 第20-22页 |
2.1.1 药物中间体苯基琥珀酸对映体 | 第20页 |
2.1.2 双相识别高速逆流色谱分离苯基琥珀酸对映体的原理 | 第20-2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2-24页 |
2.2.1 试剂 | 第22页 |
2.2.2 仪器 | 第22页 |
2.2.3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PSA的色谱条件 | 第22-23页 |
2.2.4 溶剂体系的选择 | 第23页 |
2.2.5 手性药物的液-液萃取实验 | 第23页 |
2.2.6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手性PSA对映体 | 第23页 |
2.2.7 PSA对映单体的回收 | 第23-2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4-28页 |
2.3.1 脂溶性手性萃取剂的选择 | 第24页 |
2.3.2 操作条件分离过程的影响 | 第24-26页 |
2.3.3 高速逆流色谱手性分离PSA的最大分离量 | 第26-27页 |
2.3.4 高速逆流色谱拆分PSA对映体 | 第27-28页 |
2.4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单相识别闭路循环手性分离雌马酚对映体 | 第29-38页 |
3.1 引言 | 第29-30页 |
3.1.1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雌马酚对映体的原理 | 第29-30页 |
3.1.2 药物中间体雌马酚对映体 | 第3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0-32页 |
3.2.1 试剂 | 第30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3.2.3 液-液手性萃取分配实验 | 第30-31页 |
3.2.4 高速逆流色谱和样品溶液的配制 | 第31页 |
3.2.5 闭路循环洗脱模式的高速逆流色谱的操作过程 | 第31页 |
3.2.6 雌马酚对应单体的回收 | 第31页 |
3.2.7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雌马酚的色谱条件 | 第31-32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37页 |
3.3.1 溶剂体系的选择 | 第32页 |
3.3.2 溶剂体系中手性萃取剂的选择 | 第32-33页 |
3.3.3 实验条件对分离过程的影响 | 第33-36页 |
3.3.4 闭路循环高速逆流色谱分离雌马酚外消旋体 | 第36-37页 |
3.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双相识别闭路循环高速逆流色谱分离苯磺酸氨氯地平外消旋体 | 第38-48页 |
4.1 引言 | 第38-39页 |
4.1.1 双相识别闭路循环高速逆流色谱的分离原理 | 第38-39页 |
4.1.2 苯磺酸氨氯地平外消旋体 | 第3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9-40页 |
4.2.1 试剂 | 第39页 |
4.2.2 仪器 | 第39页 |
4.2.3 手性萃取实验 | 第39-40页 |
4.2.4 手性萃取的影响因素 | 第40页 |
4.2.5 两相溶剂体系和样品溶液的配制 | 第40页 |
4.2.6 高速逆流色谱闭路循环分离ADB外消旋体 | 第40页 |
4.2.7 样品的回收 | 第40页 |
4.2.8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ADB的色谱条件 | 第4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7页 |
4.3.1 两相溶剂体系的选择 | 第40-41页 |
4.3.2 两相溶剂中手性萃取剂的选择 | 第41-42页 |
4.3.3 操作条件对萃取分离过程的影响 | 第42-45页 |
4.3.4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ADB外消旋体 | 第45-47页 |
4.4 小结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