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炭纤维概述 | 第10页 |
1.2 炭纤维的表面及其改性 | 第10-19页 |
1.2.1“湿法”化学改性 | 第12-14页 |
1.2.2“干法”表面改性 | 第14-16页 |
1.2.3“多尺度”表面改性 | 第16-19页 |
1.3 复合材料界面 | 第19-23页 |
1.3.1 界面 | 第19页 |
1.3.2 炭纤维与基体的界面作用 | 第19-20页 |
1.3.3 粘结理论 | 第20-21页 |
1.3.4 复合材料界面微观力学的测试方法 | 第21-23页 |
1.4 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2章 实验 | 第24-28页 |
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 第24页 |
2.2 实验步骤 | 第24-25页 |
2.2.1 微波诱导双氧水氧化处理 | 第24-25页 |
2.2.2 微滴包埋拉出法 | 第25页 |
2.3 表征手段 | 第25-28页 |
2.3.1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25-26页 |
2.3.2 扫描电镜 | 第26页 |
2.3.3 拉曼光谱 | 第26页 |
2.3.4 激光扫描显微镜 | 第26-27页 |
2.3.5 热机械分析仪 | 第27-28页 |
第3章 微波诱导双氧水氧化对炭纤维的表面改性及性能表征 | 第28-63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场发射扫描电镜对改性前后炭纤维表面形貌的初步探讨 | 第28-36页 |
3.2.1 双氧水浓度和处理时间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28-32页 |
3.2.2 微波功率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32-35页 |
3.2.3 长时间处理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 XPS分析改性前后炭纤维表面元素及官能团 | 第36-55页 |
3.3.1 MP2经不同的微波功率处理的改性效果 | 第36-44页 |
3.3.2 MP1系中间相沥青基炭纤维改性效果 | 第44-48页 |
3.3.3 MP4系中间相沥青基炭纤维的改性效果 | 第48-52页 |
3.3.4 PAN系炭纤维的改性效果 | 第52-55页 |
3.4 EDS对改性后样品特殊区域成分分析 | 第55-56页 |
3.5 Raman光谱分析改性前后炭纤维的微观结构 | 第56-59页 |
3.5.1 Raman光谱表征微波功率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56-58页 |
3.5.2 Raman光谱表征不同的处理时间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3.6 激光显微分析改性前后炭纤维表面粗糙度 | 第59-60页 |
3.7 微波诱导氧化法改性炭纤维的反应机理 | 第60-61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4章 微滴包埋拉出法测定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3-70页 |
4.1 引言 | 第6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3-68页 |
4.2.1 扫描电镜形貌分析 | 第63-64页 |
4.2.2 负载位移曲线 | 第64-65页 |
4.2.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65-6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