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 第10-11页 |
1.2.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0页 |
1.2.2 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2.3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1页 |
1.3 本文可能的创新和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1.3.1 本文可能的创新 | 第11-12页 |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2.1 碳税的内涵与特征 | 第13页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2.2.1 碳税的理论依据 | 第13-14页 |
2.2.2 我国碳排放的现状和特点 | 第14-16页 |
2.2.3 碳税开征及相关问题研究 | 第16-17页 |
2.2.4 碳税对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 | 第17页 |
2.2.5 碳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 | 第17-19页 |
第三章 我国碳排放的现状和特征分析 | 第19-27页 |
3.1 我国能源消耗的现状及对比分析 | 第19-21页 |
3.2 我国碳排放特征差异 | 第21-25页 |
3.2.1 我国碳排放的现状分析 | 第21-24页 |
3.2.2 我国碳排放的行业差异 | 第24-25页 |
3.3 碳税征收的必要性分析 | 第25-27页 |
3.3.1 开征碳税有利于树立负责任的国际形象 | 第26页 |
3.3.2 开征碳税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第26页 |
3.3.3 开征碳税是完善环境税制的需要 | 第26-27页 |
第四章 “生产者与消费者共担原则”下的多目标最优碳税模拟 | 第27-39页 |
4.1 碳排放测算模型构建 | 第27-29页 |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29-31页 |
4.2.1 基本数据 | 第29页 |
4.2.2 各产业部门的碳排放强度 | 第29-31页 |
4.3 “生产者与消费者共担原则”下多目标最优碳税模型的模拟分析 | 第31-34页 |
4.3.1 碳税对碳排放的影响 | 第32页 |
4.3.2 碳税对产出的影响 | 第32-33页 |
4.3.3 碳税对最终消费的影响 | 第33-34页 |
4.4 模拟结果分析 | 第34-3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碳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 第39-49页 |
5.1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 第39-43页 |
5.1.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的评价方法 | 第39-41页 |
5.1.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机制模型构建 | 第41-42页 |
5.1.3 数据来源 | 第42-43页 |
5.2 碳税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 | 第43-48页 |
5.2.1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 第43-44页 |
5.2.2 全国整体碳税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 | 第44-47页 |
5.2.3 四大区域碳税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 | 第47-4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碳税政策下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研究 | 第49-60页 |
6.1 碳税政策下我国低碳技术创新GMM模型 | 第49-51页 |
6.1.1 GMM模型 | 第49页 |
6.1.2 碳税政策下我国低碳技术创新GMM模型构建 | 第49-51页 |
6.1.3 低碳技术知识存量模型的构建 | 第51页 |
6.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51-53页 |
6.3 碳税政策下我国低碳技术创新影响分析 | 第53-59页 |
6.3.1 单位根检验及内生性检验 | 第53-54页 |
6.3.2 碳税政策下我国整体低碳技术创新影响分析 | 第54-56页 |
6.3.3 碳税政策下八大综合经济区低碳技术创新影响分析 | 第56-5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0-64页 |
7.1 结论 | 第60-61页 |
7.2 相关政策建议 | 第61-64页 |
7.2.1 加快碳税的征收进程,实行阶段性碳税税率 | 第61页 |
7.2.2 加快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低碳技术创新 | 第61-62页 |
7.2.3 加大低碳技术人才的选拔培养,完善当前研发结构 | 第62页 |
7.2.4 加大低碳技术的财政支持,配备相应政策保障措施 | 第62页 |
7.2.5 鼓励低碳生活方式,推崇绿色消费 | 第62页 |
7.2.6 完善各地区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低碳与地区协调发展规划 | 第62-64页 |
结束语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硕士期间研究工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