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概述 | 第10-17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1.2、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贫困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11-15页 |
· 国外关于贫困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11-13页 |
· 国内关于贫困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文章基本结构 | 第15-16页 |
· 文章创新及不足 | 第16-17页 |
2 中国东部贫困地区县域政府公共产品供给内容与特征 | 第17-25页 |
· 若干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7-20页 |
· 中国东部贫困地区的界定 | 第17页 |
· 中国县域政府概念 | 第17-18页 |
· 公共产品的概念和分类 | 第18-19页 |
· 中国东部贫困地区县域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概念 | 第19-20页 |
· 中国东部贫困地区县域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内容 | 第20-21页 |
· 中国东部贫困地区县域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特征 | 第21-25页 |
· 与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的比较 | 第21-22页 |
· 与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现状的比较 | 第22-23页 |
· 中国东部贫困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特征 | 第23-25页 |
3 中国东部贫困地区县域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现状与原因 | 第25-33页 |
· 中国东部贫困地区县域政府公共产品供给取得的成果 | 第25-26页 |
· 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断增加 | 第25页 |
· 公共产品供给内容逐渐丰富,涉及社会多个方面 | 第25页 |
· 公共产品的供给逐渐纳入规范化制度渠道 | 第25-26页 |
· 中国东部贫困地区县域政府公共产品低效供给表现 | 第26-29页 |
· 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 第26页 |
· 基层财政困难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具有直接影响 | 第26-27页 |
· 公共产品供给城乡差距悬殊 | 第27页 |
· 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 | 第27-28页 |
· 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不合理 | 第28-29页 |
· 公共产品供给理念落后 | 第29页 |
· 中国东部贫困地区县域政府公共产品低效供给原因 | 第29-33页 |
· 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化供应制度 | 第29-30页 |
· 县级政府财权事权的不对应 | 第30页 |
· 公共产品供给缺乏科学的决策、监督机制 | 第30-31页 |
· 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单一 | 第31页 |
· 政府与民众信息不对称 | 第31-33页 |
4 中国东部贫困地区县域政府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模式构建 | 第33-45页 |
· 中国东部贫困地区县域政府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界定 | 第33-34页 |
· 有效供给的界定 | 第33页 |
· 有效供给与低效供给、无效供给的区别 | 第33-34页 |
· 中国东部贫困地区县域政府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原则 | 第34-36页 |
· 坚持以人为本 | 第34页 |
· 公平与效率并重 | 第34-35页 |
· 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统一 | 第35页 |
· 整体性与局部性相统一 | 第35页 |
· 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 第35-36页 |
· 中国东部贫困地区县域政府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模式构建 | 第36-45页 |
· 当前中国东部贫困地区县域政府公共产品供给模式 | 第36页 |
· 国外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借鉴 | 第36-38页 |
· 中国东部贫困地区县域政府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模式构建 | 第38-45页 |
5 山东省沂南县公共产品供给的实证分析 | 第45-56页 |
· 山东省沂南县概况 | 第45-46页 |
· 沂南县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状况分析 | 第46-49页 |
· 沂南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 第46-48页 |
· 沂南公共产品低效供给表现 | 第48-49页 |
· 沂南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途径 | 第49-56页 |
· 加大公共产品投入力度 | 第51页 |
· 打破城乡二元化发展模式,推进供给均等化 | 第51-52页 |
· 详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并以法律框定 | 第52-53页 |
· 建立科学、合理的供给机制 | 第53页 |
· 多方案实现政府、民众信息对称 | 第53-54页 |
· 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发展,政府主导下多主体协调供给 | 第54-55页 |
· 试点取消乡级政府,探讨县直管村模式 | 第55页 |
· 捆绑帮扶机制,并把此项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 | 第55-56页 |
6 简要结论 | 第56-57页 |
· 小结 | 第56页 |
· 需进一步完善之处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