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符号与缩略语 | 第1-9
页 |
中文摘要 | 第9-10
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
页 |
前言 | 第12-15
页 |
第一部分 综述 | 第15-35
页 |
1 马传染性贫血概述 | 第15
页 |
2 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及其特性 | 第15-21
页 |
3 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21-35
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35-63
页 |
1 材料 | 第35-38
页 |
1.1 菌株与质粒 | 第35-36
页 |
1.2 试剂 | 第36
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36
页 |
1.4 引物与标记引物 | 第36-37
页 |
1.5 细胞与血清 | 第37
页 |
1.6 细胞培养用试剂的配制 | 第37-38
页 |
1.7 ELISA专用液 | 第38
页 |
2 方法 | 第38-52
页 |
2.1. SOEPCR法构建S2基因突变点 | 第38-44
页 |
2.1.1 质粒载体POK8266和BluescriptSKM(13-)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39
页 |
2.1.2 P1P2和P3P4片段的扩增 | 第39
页 |
2.1.3 SOE法扩增P1P4片段 | 第39-40
页 |
2.1.4 P1P4片段突变点的酶切鉴定 | 第40-41
页 |
2.1.5 P1P4片段纯化产物与载体质粒的酶切消化 | 第41
页 |
2.1.6 质粒载体BluescriptSK去磷酸化 | 第41-42
页 |
2.1.7 酶切产物的回收 | 第42
页 |
2.1.8 外源DNA片段与载体连接 | 第42
页 |
2.1.9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2-43
页 |
2.1.10 转化 | 第43
页 |
2.1.11 质粒DNA的小量制备-碱裂解法 | 第43
页 |
2.1.12 阳性克隆的PCR鉴定 | 第43-44
页 |
2.1.13 序列测定 | 第44
页 |
2.2 马传贫病毒弱毒标记感染性分子克隆载体的构建 | 第44-48
页 |
2.2.1 人工合成标记物 | 第44
页 |
2.2.2 NspV酶切PB-P1P4突变载体及去磷酸化 | 第44-45
页 |
2.2.3 HIS-tag外源DNA片段与NspV酶切PB-P1P4突变载体连接 | 第45
页 |
2.2.4 转化、提质粒 | 第45
页 |
2.2.5 中间标记载体的鉴定 | 第45-46
页 |
2.2.6 ApaI酶切POK8266质粒载体及去磷酸化 | 第46-48
页 |
2.2.7 EIAV标记载体EIAV-p8.2-HIS的鉴定 | 第48
页 |
2.3 标记感染性分子克隆的检测与表达 | 第48-52
页 |
2.3.1 重组质粒EIAV-p8.2-HIS的纯化 | 第48-49
页 |
2.3.2 驴白细胞的制备 | 第49
页 |
2.3.3 转染 | 第49-50
页 |
2.3.4 HIS-EIAV病毒的检测 | 第50-51
页 |
2.3.5 HIS-EIAV病毒插入物的表达 | 第51-52
页 |
3 结果 | 第52-60
页 |
3.1 SOEPCR法构建S2基因突变点结果 | 第52-55
页 |
3.1.1 质粒载体POK8266和BluescriptSKM(13-)质粒的酶切鉴定结果 | 第52
页 |
3.1.2 SOE法扩增P1P4结果 | 第52-54
页 |
3.1.3 序列测定结果 | 第54-55
页 |
3.2 马传贫病毒弱毒标记感染性分子克隆载体的构建 | 第55-56
页 |
3.2.1 阳性克隆PB-P1P4的获得及鉴定 | 第55-56
页 |
3.2.2 序列测定结果 | 第56
页 |
3.2.3 突变标记载体POK8266-HIS的获得和鉴定 | 第56
页 |
3.3 标记感染性分子克隆的检测与表达 | 第56-60
页 |
3.3.1 重组质粒EIAV-p8.2的纯化结果 | 第56-57
页 |
3.3.2 转染结果 | 第57-58
页 |
3.3.3 连接T载体并测序 | 第58-59
页 |
3.3.4 EIAV-p8.2-his克隆毒感染驴白细胞的电镜检测结果 | 第59-60
页 |
4 讨论 | 第60-63
页 |
结论 | 第63-64
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5
页 |
附录 | 第75-76
页 |